中共对神韵的破坏是徒劳的,终将以失败告终。负责这些阴谋活动的中共外交官们其实心里也早就明白:助纣为虐,只会自食恶果。因此有的人就会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干什么事时不那么卖力气。可是有的人却不明大义,不惜违背天良,把干坏事当成邀功和向上爬的好机会,结果快速为自己招来横祸,不久前悄然回国的中共驻法兰克福总领事李海雁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为中共卖命干扰神韵 李海雁遭现世报
二零零九年一月六日,为阻挠神韵在德国法兰克福演出,前中共驻法兰克福总领事李海雁以国家外交信函形式直接致信德国黑森州州总理办公厅,用中共惯用的流氓政治手段,诋毁神韵艺术团。此外,他还照会各国驻法兰克福的外交代表机构,企图阻止人们观看神韵。这种阻挠适得其反,非但没有达到破坏神韵演出的目的,反而让更多的人为了解神韵前往观看。该公函后来被德国的人权组织公布,成为中共邪党滥用外交特权在海外进行非法活动的罪证。
二零零九年九月,这位李海雁总领事突然回国,连一个例行的离任招待会都没举办,从此就在公众视野中彻底消失了。这种离任方式完全违背外交惯例,迄今成为公众的不解之谜。国内网站有一署名“海外过客”的提出疑问:“李海雁总领事怎么突然离任了,好象离任招待会都没开,怎么回事?”数月已过,迄今没有人回答。
近日,据国内知情人士透露,李海雁总领事之所以神秘蒸发,是因为患了脑癌,病情恶化,匆匆回京动手术去了,至今还在死亡线上挣扎。让李海雁的外交界同僚唏嘘不解的是,五十出头的李海雁原本身体强壮,何以突然得此恶疾?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位李海雁总领事原本是在汉堡领事馆里当商务参赞,属于外贸部,不属于外交部的。在汉堡任职期间,只要有法轮功学员以商务名义申请一些证件的事,他从不批准。他从汉堡回国后,很快就被提升为驻法兰克福的总领事,上升的速度令人吃惊,这种情况是十分罕见的。据说他很会经营,揣摩上司的意图,主要也是因为他在对待法轮功的问题上,与迫害法轮功的元凶江某某的态度保持高度一致,才得以快速提升的。
李海雁到了法兰克福之后,除了阻挠神韵演出之外,对待法轮功学员的态度一点没有改变。仅举一例,法轮功学员陈榕因护照到期,于二零零九年三月按照法兰克福中领馆的有关规定,向中领馆递交了换发新护照所需要的资料。按中领馆的告示需要十五个工作日就可办好。但是中领馆以护照未办好为由拖延至今不给陈榕护照,已经拖了有将近十个月。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国内,那些因为迫害和诋毁法轮功而遭现世报的例子比比皆是。殃视的主播罗京和社会新闻部副主任陈虻都是因为追随恶党,编造谎言诋毁法轮功,遭到报应,四十七、八岁的年龄死于癌症。
同样,在海外破坏神韵演出也不会有好下场。李海雁鬼迷心窍,才会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遭此现世报应。其实稍有理智的人都不妨想想,一个人官再大、“政治嗅觉”再灵敏,如果惹得上天报应、让你早早丢了性命,那再有官有权还不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红楼梦》中的凤姐不比谁都张狂、毒辣、势利眼?结果如何呢?“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体制内的人早些年就知道,不管是“六一零”还是政法委,不管是各地警察还是驻外特务,已经有多少人,因为出卖天良、给中共当政治打手迫害法轮功,结果挣来的官位和造下的罪恶,反而成了把自己送上黄泉路的“特快专列”,非常不值得!
潘新春仕途被毁 追悔莫及
其实,那些作恶而已经得到报应的外交官,有的对他们做过的事后悔万分。中共驻加拿大多伦多副总领事潘新春,于二零零四年二月三日,被加拿大安大略省高等法院判诽谤案成立。原告多伦多法轮功学员乔•契普卡先生胜诉。
潘新春于二零零三年五月一日在《多伦多星报》上发表了一封为中共当局掩盖萨斯行为做辩护的信,信中用恶毒语言攻击契普卡及其他法轮功学员,并因此在同年八月被以诽谤罪告上法庭。之后,潘新春又以拒绝接受法律文件、拒绝出庭等藐视加拿大司法等傲慢无理的举动,来掩盖内心的恐惧。法庭认为当日缺席出庭的潘新春须为诽谤言论造成的损失做出赔偿。
之后,潘新春不得不离开加拿大回国。据知情人士说,为了邀功他写了那封信,被加拿大法庭判决之后,他非常后悔。当时他的父亲也在加拿大探亲,全家为此抱头痛哭。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痕”。潘新春回国后,中共试图再派他到驻英国使馆,结果英国政府说他是不受欢迎的人而拒绝了。
悬崖勒马为大智
如今,依然有李海雁、潘新春这样的所谓“外交人员”,躲在外交豁免权保护伞下,干着煽动仇恨、为迫害推波助澜的勾当。李海雁的脑癌、潘新春诽谤案的判决结果,足以对那些还在干着特务勾当的所谓“外交人员”敲响警钟了。
真是聪明人就应该顺天理、明是非,象陈用林、李凤智等人那样,与中共邪恶集团一刀两断,为自己赢得光明的未来。假若一时还缺乏这种大智大勇,那也不要昧着良心盲目追随恶党干坏事,从而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不幸。
善恶有报是天理,作恶多端的人终将逃不过良心和道义的天谴。现在悬崖勒马还来得及,不要错过上苍对人的慈悲和给予的机会。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10/2/4/114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