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伟大的师父好!
各位同修好!
以前跟议员讲真相,就象师父所说的,平时不理人家,有事时才去求人家,所以效果自然不是很好。后来听说,美国有的跟政府讲真相的学员为了跟议员交朋友还去学打高尔夫球,我心里也开始琢磨着怎样能够跟议员建立长期的关系,以便更深入的讲真相。
在这个过程中,也突破了许多人的观念。在中国大陆长大,我从小就很不喜欢中共的政治课,也不关心时事,什么政治局、人大,从来也没搞清楚过。现在,为了要跟议员讲真相,还得要了解一下澳洲的政治体制、党派、政策等等,对我来说真是不情愿。所以,在澳洲呆了这么多年,我还是搞不清楚上下议院的结构、职责等等,主要原因是没有兴趣,也懒的去了解,所以也记不住。
我向内找,意识到自己只是考虑自己的兴趣,而不去考虑怎样用心去跟议员讲真相,其实是自私,缺乏慈悲心的表现。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就开始认真考虑怎样去跟议员建立起长期的关系。我想应该把议员当成朋友一样去关心和帮助他们,因此,逢年过节的时候我就寄张卡片,或小礼物,感谢他们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有一次,我给一位议员发了电子邮件,祝她生日快乐,她很快就回信说,没想到,你还记的我的生日。
二零零七年底,堪培拉举行市议会选举。我想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去跟候选人讲真相。于是就去约见每一位候选人。对那些比较支持我们的议员,我想,作为朋友,我也应该去他们的竞选摊位上帮帮忙。可是又有一个问题,我去帮哪一个呢,他们都是不同党派的,我不想让他们认为,法轮功学员在帮这个党、或者那个党,我可不想参与政治。
我想,作为修炼人我应该怎样对待这个问题呢?我意识到,我之所以有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心里有这个观念,认为这是参与政治。我想起师父在《再论政治》这篇经文中讲的话,这些话打开了我的思维,让我心里豁然开朗,我明白了:我的心中没有政治,又何来的搞政治呢?
于是,我便和同修安排好了时间,去分别帮助支持我们的议员和候选人,在他们的竞选摊位上帮助发传单。遇到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支持某某议员时,我便说,他是我的朋友,曾经在法轮功的人权问题上帮助过我,所以我就来帮助他,并顺便跟对方讲真相。我真实的感受到了,突破了人的那些观念的束缚后真是自在,智慧也会随之而来。
我们帮助过的议员有的连任了,还有好几位候选人也当选,我也因此跟他们建立了比较好的关系。现在,每当我有事约见他们时,他们都能很快安排我见面。有一次,当我有事找一位议员帮忙并感谢他的帮助时,他对我说,你不用客气,我要谢谢你为我所做的。我只不过是在他的竞选摊位站了几个小时,他就记在心里了。有几位议员在圣诞节时,主动给我寄来贺卡。这让我感受到,当我们用慈悲心去做事时,别人是能感受的到的。
几个月前,堪培拉学员开始忙于真善忍美展的项目。有学员跟我说,是不是也应该向堪培拉市政府申请在市府大楼的展览厅办画展。我心里没底。堪培拉和北京是姐妹城市,再加上自己也来自北京,我一直利用这个关系跟议员们讲真相。但是,由于这个姐妹城市关系,执政党一直跟法轮功学员保持着距离。
可是我想,我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不去做了,所以就首先约见支持我们的议员。这位议员告诉我应该去找某某议员,是他负责此事。而这位议员是新当选的,他参加过我们讲真相办的聚会。跟他见面后,很顺利的就得到了批准。这件事让我悟到,做事真的不要有什么观念,否则会把自己障碍住。
画展开幕时,有几位议员来了。有一位我帮助过的新当选的议员,因为在海外开会而不能参加,特意写了封支持信给我,并派了办公室的三位助手来参加。画展的最后一天,他从海外归来,马上就来到展厅找我。当我在给他讲解画时,我看到了他眼里的泪光。他看完后走了,不一会又回来了,带来一位助手,并让他给我们照合影,说会有电子邮件寄给我,可以发表在任何报道中。我从内心里为他高兴,这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议员,他为自己选择了很好的未来。
虽然有很多议员没有正式来参观画展,但是他们,包括他们的助手和工作人员,每天从展厅走过,看到了那些画。有的过来告诉我们,那些画非常震撼,很有威力。
通过这次画展,我认识到,师父其实把什么都安排好了,就等着我们去做。做的过程就是给我们机会去掉自己的执着和人的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师父安排那些跟我们有缘的众生来听我们讲真相,得到救度。我对师父在二零零三年《大纽约地区法会讲法》中讲的话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我这个当师父的来讲,对于大法弟子,我不求他们任何东西。他们今天所有做的这一切,证实法也好、救度众生也好、自己的学法修炼,我告诉你,一样也不是给我做的。将来大法弟子都会看到,大法弟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救度的是自己的众生,圆满的是自己的世界与众生,给自己在树立威德,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法弟子自己,你没有一样是给师父做的,也没有一样是给别人做的。”
虽然知道永远都无法回报师父所给予的,还是要讲一句:衷心感谢师父的慈悲救度。
(二零一零年澳洲法会发言稿)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10/2/21/114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