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概述,通俗的历史,严谨的文风

——谈中篇真相作品开头的写法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零九年七月五日】在当前大法同修撰写的众多真相资料中,节选一篇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做了点评、修整、润色。在此就写作方法、技巧上与大家探讨,以期共同提高。个人水平所限,不妥之处,请大家斧正。

《燕赵悲歌》(开篇)

保定,一片古老的土地①。

这里是尧的故乡,人杰地灵②。定州曾为中山国国都③,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国都在易县境内④;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宴桃源英雄三结义”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地方⑤;元代戏剧大家、警世名篇《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系安国市伍仁村人⑥。清朝雍正年间,保定设直隶总督署,于此升堂办公长达一百八十二年⑦。到了近代,保定一度是河北省省会⑧。

保定,兼有太行山的巍峨雄壮和华北平原一望无际的开阔坦荡⑨。今天一千一百万华夏儿女,成为燕赵人口之最,也是全国直辖县、市最多的地区⑩。

在历史的长河中,保定这块畿辅之地见证了多少是非曲直,忠奸善恶。(11)

公元二零零一年,新岁的钟声刚刚敲过,欢庆的爆竹还在空中鸣放。此时,在国人的心中,一把让人常年挥之不去的仇恨之火却在这里点燃……


点评与修整

本篇的题目起的很好,既有历史韵味,又能概括全篇,还能达到雅俗共赏。整篇行文流畅、条理清晰。

但是,这样的中篇作品,最先展现给读者的没有“导读”、“导语”、概述全篇的精彩片段,是不行的。文中还有一些写作细节、引述典故的问题。下面深入评析探讨:

一、开头的欠缺:如果不能在10~20秒内吸引读者,就不是成功之作

写文章、编资料、搞创作,同样要有大法做指导,才能出好作品。大法是一切智慧的源泉,这是根本。同时,对于没有专业写作训练的同修,要迅速提高写作技巧,还须在对比中学习,在实践中练笔。

师父在《二零零七年纽约法会讲法》中说:“文艺演出嘛,水平越高,人对他的接受越好,对人的改变也就越大,所以必须得是一个完美的演出。方方面面都得是完美的,大幕一拉开就是一幅最漂亮的画。”

个人理解:这里也蕴含着大法对文学作品的更高标准的要求:开头就要吸引人、震撼人。对文学作品,震撼的画面,是在读者脑海里形成。那么题目、开篇词或导语,就要用最能吸引人、最新奇、震撼的话,在读者脑海里形成一幅着震撼却迷蒙的画,能吸引读者看下去,拨开迷雾看真容。

当今的文艺、特别是影视,都很在开头上下功夫,称为“视觉冲击力”、“瞬间抓住人的眼球”。这是比较成熟的艺术形式,值得我们借鉴。当前同修的作品,在这一点上很欠缺。

因此,中篇作品,开头要拿出文中最精彩的片段来吸引人看下去,该片段又能概述全篇,让读者知道本篇在讲什么。

因为这部份是对全篇的提取和概述,这里又无法登载原作全篇,只好写在本文在最后的修整润色稿中了。

二、通俗的历史风情:和主题相关为好

原作以通俗的历史人文风情介绍开头,是很好的写作方法,有历史韵味才引人入胜。但是,不能为了起兴而起兴,介绍的历史人文,如果能和本篇主题息息相关,就是最好了,否则就成了“信天游”了。

第④句,其实可以引出一段更著名的历史故事,又能影射全篇主题,可惜原作漏掉了这段历史风情。

三、严谨的文风:详细查证

这很关键,当前一些同修的作品,存在文风不严谨的问题。表现在:

对历史事实查证不清,引述的历史史实错误,例子引用不当的情况,逻辑不严谨,一厢情愿地证明……,这给全篇的真实性蒙上了负面的阴影,如何让读者信你的其它部份呢?邪恶钻漏洞攻击,也正是、甚至只能在最薄弱的漏洞处下手,我们都无法自圆其说。

比如原作第③、⑤句,就是史实错误。第⑤句,注意《三国演义》不全是历史,史书上并没有“桃园三结义”之说,那是罗贯中的文学故事,当今电视专题讲过,很多人知道。

特别是原文把“桃园”写成了“桃源”,把《三国演义》第一回的“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写成了“宴桃源英雄三结义”,这不是简单的笔误,读过《三国演义》的中学生,都不会对这样的错误有好印象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详细查证每一个希望引用的历史典故、资料就行了。尊重人的知识是和人沟通的一个平台,否则,那些知识想帮你都没有办法。引述正确会给文章添彩,让读者感到更生动、真切,引述错误只能有负面作用。在没有条件查证的情况下,尽量不要用典故,宁缺勿滥。

(如果实在需要用典故,在要领把握准确、只是细节未能核实的情况下,也不是完全不可以用,但忌讳用“我知道的很清楚”的口吻,而且有必要表明自己记的不一定准确,只是一个大概意思。当然,这种“不准确”的用法,还必须要看文章的风格而决定是否真的该用、能用。)

四、细节的写作技法

1.原作第③、④、⑤、⑥句,句式混乱
从句式上,应为:定州曾是……,易县原是……,涿州曾是……,安国伍仁村人曾是……。
主语一致。一般要突出的放在前边做主语,或者倒装放在前边强调。

2.第①、⑨放在一起比较好,时间、地理,开篇介绍。

3.第二段太多太杂,分开层次分明。

4.从精简的角度讲,第(11)句用处不大。如果限定篇幅,可以去掉。

个人体会,大法弟子能否写出好的作品、拿出好的文字画面、图片,除了必须学习一些基本的要求、技术之外,是否出于为他(而不是为私)的基点、提高救人效率的心是否恳切,这是更主要的。出于为他的基点,就会愿意拿出时间反复推敲,看自己写的东西,对第一次听自己说话的人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对方是否容易听懂、是否容易接受、能否留下深刻印象。出于提高救人效率的目地,才会更用心的考虑社会效果问题,才能不断的在法中得到智慧、提高写作水平,从而拥有忠实的读者群。



修整润色稿:《燕赵悲歌》(开篇)

1501人被打家劫舍——劫匪竟是本地各级警察和政府官员!
1548万元——被洗劫或勒索、中饱私囊,还不算耕牛、粮食、家具、音响、电视、金银等大量的私人财产。
106万元——进入保定高碑店市国保大队长赵克军的腰包,这是他对抓来300无辜强行敲诈、不给收据的成果。

孕妇、老人都不放过。一位26岁的孕妇被保定曲阳县拘留所超期关押40多天,严刑拷打,勒索1万元才放人。
“出钱吧,要不就判劳教、判大刑”——这是满城县看守所警察的自白!

更为黑暗的是,号称“全国文明第一”的高阳劳教所,近60种酷刑令人发指!内部警察张晓辉举报这个“人间地狱”之后,被高阳劳教所在全国追杀,后被抓回判刑。

杨泽民既是大队长,又是黑社会老大,却被《河北日报》讴歌为“丹心写忠诚”……

[注意:这个润色稿只想说明上文提出的写作要领,未及讨论更多的写作细节。其实,原文中一些交待不清的其它方面的细节,也需要更加严谨。比如“杨泽民既是大队长”,应该点明是哪个劳教所、或者看守所的。“老大”一词之前有“黑社会”做限定,含义很明确。那么作者用来与之对比的“大队长”一词,之前也应该有限定,说明是“刑警大队长”,或者是什么大队长,点名其警察身份。为什么?因为并不是每个老百姓读者都和劳教所、看守所打过交道;每个读者看了“黑社会老大”一词,大致都知道了这是哪类人,但并不是每位读者都知道“大队长”是哪行哪类的职位。写作时,我们不能假设读者都是熟悉真相、了解真相的,而应该假设读者都是第一次读这些材料,而且时间有限、兴趣有限,随时会终止阅读,从而用心想办法简洁、高效的表述。这是另题讨论了。]

修整润色稿:《燕赵悲歌》
——保定篇

保定,背依太行山脉的雄壮巍峨,拥抱华北平原的坦荡开阔,这里是尧帝的故乡,悠远流长,人杰地灵。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三国演义》开篇“刘、关、张桃园义”的涿县,今在保定的涿州市。
《窦娥冤》——历史上最著名的悲剧的作者关汉卿,是保定安国市伍仁村人。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刺秦王”中易水之别的名诗。当时的易水,今在保定易县境内,那里曾是燕国的下都,酝酿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反抗暴政的悲歌。

从清朝雍正年间,保定开设直隶总督署,从此成了河北的政治中心,近代的保定还一度是河北的省会。

今天的保定,养育了1100万华夏儿女,成为燕赵人口之最,是全国辖县、市最多的地区。但是,这里也是全国欺压百姓最严酷、手段最残忍、官员最无耻的地区!

在揭开这被和谐社会层层掩盖的黑幕之前,我们先看一看,是什么使得公检法和政府工作人员得以肆无忌惮地残害百姓,敲骨吸髓?

公元二零零一年,新岁的钟声刚刚敲过,欢庆的爆竹还在空中鸣放。此时,在国人的心中,一把让人常年挥之不去的仇恨之火却在这里点燃……


作为修炼人,我们认定的对救人有益的事,就应该持之以恒、扎扎实实的做好。在扎扎实实修炼和做事的过程中,境界就会提升,技术也会随之提高,作品质量也会越来越好,救下来的人也会越来越多。愿大家共同精進!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