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中不能忽略的点点滴滴小事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零八年七月二十五日】

一、修去利益之心―从多套一个塑料袋想到的

去超市买东西,在装冷冻的黄花鱼时,我随手套了两个塑料袋,当时想的是怕弄脏其它东西,两个袋更保险,但隐约觉的还是不应该这样。

由于对这家超市不熟,问里边的工作人员在哪称重(水果、蔬菜、冷冻食品都摆在那一块,那会儿又没别人买冷冻品,我分不清,就问了服务员)那人对我非常的不耐烦,象有仇似的,冷冰冰的用非常生硬的语气对我说:“在哪买的就在哪称”,到底没有指给我应该去哪个方向,好在地方不大,我自己马上就弄清在哪称了。负责称量的服务员在封口时,也嘟囔了句,怎么套了这么多塑料袋?我也没说什么。

还在超市里的时候我就已经觉的心里不是滋味了,不是为别人的态度,而是为自己的利益之心。一直以来,以为自己对利的执著没了,自己的关都在情上,可那时才发现,一个小塑料袋让我发现,自己还有对利的执著,哪怕是占一个不值两分钱的塑料袋的便宜。如果看到我套两个塑料袋的人知道我修大法,那不是让他们认为修大法也不过如此,从而抹黑大法吗?我因一个塑料袋而脸红了。

想起本地一位同修,有两处房子,老房子原是单位公房,现属个人,没水表,每月每户固定收几元钱。同修现已搬入新居,可她的原来的邻居传出话来,说我们的这位同修为了省水费,去老房子洗衣服。(老房子平时没住人,也没交那每月固定收的几元水费。)也许同修只去了一次,但却给常人造成了不好的印象。

从同修和我自己的教训,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贪便宜,修去对利的执著,走正我们的修炼之路。

二、要真正的敬师敬法

母亲走入了大法修炼,但还没有接触过家人之外的同修。休班,和母亲学了两讲法之后,都还想再学,(因平时上班,我也有自己的小家,和母亲在一起这样学法的机会不是太多。)我提议由我念讲法给母亲听,因为母亲年岁大,念书时间长了眼睛要累。(人的观念)当我念到师父关于大法弟子要修去怕人说的那段法时,母亲打断了我,说:“我都知道,老师讲的都是那些事儿。”(她在别处读到过有关的法,心里有印象)我很吃惊,赶紧告诉母亲,要修口,不可以说这样的话,这是不敬师,不敬法。虽然师尊珍惜我们,可是在师尊和大法面前,我们是多么渺小,无法形容,怎么胆敢评论师父和大法呢?大法有无边的内涵,我们能知道的又有多少呢?告诉母亲,在师尊和大法面前我们一定要谦卑,“不讲狂语”(《精進要旨》)。母亲记下了。可为什么让我听到这样的话呢?向内找自己,发现自己的许多在敬师敬法方面做的不好的地方。读法姿势不端正,发正念走神,没有真正的做好三件事……我们的一切都是师尊所给予,如果不能做到真正的敬师敬法,就会被旧势力抓到把柄,我们的处境会很危险。

作为修炼人,我们的一切荣耀都来自于师父,所以我们一定要敬师敬法,如果发现同修有做的不当的地方一定要指出来,让每一位同修都能真正的敬师敬法,使我们的整体达到无漏。

三、不要“怨”他人――一张失而复得三退名单有感

单位加班,连正常的假都没有休成,终于有机会可以在家休几天,正想好好学学法,这段时间,由于法学的少,状态很不好,刚拿起书,同修来了,找上网的软件给常人,拿来了一张三退单让我发出去。本来都是好事,可那会我的私心上来,老想同修的不是:自己有电脑还非得让我来发,给她破网软件不更新又来找我……以至同修走后儿子问我:“我姨来你不高兴?”我才知道孩子都看出来了。这时孩子的话还没让我警醒,还没向内找。那张单就放在电脑桌上,键盘压着一半。

我出去一趟(几小时)回来却发现单不见了。忙问孩子,孩子说同学来玩,他就赶紧放裤兜里了,然后就去打篮球去了,马上翻裤兜,可啥也没有,就要出去找,就那么一小块纸,上哪去找?我告诉孩子先别出去,先向内找,求求师父(只有师父能帮我们了,那张单是不能丢的,那些三退人员并不是来的这位同修一个人做的,所以补起来会很麻烦的,就是来的同修都是她找我,我从未找过她)。让自己平静,然后向内找,我马上想到同修来时我的心态不对,告诉孩子单没有了不是无缘无故的,妈有不对的地方,你也太爱玩,我这么说着 ,孩子拉开了抽屉,惊奇的望望我,然后把那张单拿出来递给我。孩子继续强调,妈我没记错,我就是放裤兜里了,根本就没放抽屉里,这是奇迹。我也相信这是奇迹,是师父再一次帮助了我们。

失而复得的单再一次见证了大法的神奇,师父的慈悲,也让我看到了我的私心,凡事爱从自己的角度去想,而不是去替别人想,爱怨别人;潜意识中还有对同修的嫉妒,同修比同龄人年轻,工作出色……这样的心性怎么能做的了宇宙中最神圣的事呢?

都是点点滴滴,却也都有我需要修去的心。

一路走来,离不开师父的呵护,我会更加努力的做好,不辜负浩荡的师恩。在邪恶“回光返照”之机,也希望同修在做好“大事”的同时,不要被邪恶钻空子,都能在点点滴滴中也实修自己,多向内找,修去“漏”,“走正路”,使我们的整体圆容不破,兑现我们史前的洪愿。

粗浅认识,不足之处请同修指正。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