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走入修炼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零八年三月九日】我有时明知法理,还是被后天观念左右。一年来,过段时间就有一种刚入门的感觉,觉的自己真的认识到修炼了,真的入门了,真正认识生命的意义了。下面我把自己的粗浅认识汇报一下。

我属于师父在《走向圆满》中讲的:“也有许多学员是人的观念在大法中找到了不同的人生向往与愿望,就在这种执著的人心驱使下,走到大法修炼中来了。”找到这些根本执著,也是一年来在一次次与孩子的冲突中、在背法中逐步认识到的。本来还以为自己没有那些执著,总看到孩子不好好学习、不知自己干什么,我不抓住矛盾修自己,不也是找不着北啊!不知回头看自己。

对生命、修炼,尽管自己觉得明白过不少次了,等明白的一面过去了,剩下不明白的一面时,还是守不住心性。特别学了师父《对澳洲学员讲法》,触动很大,再次反思自己:我是谁?我是神造的生命。神为什么让我来当人?是再给人一次机会,看人在迷中能不能返回去,所以说我是来修炼的。当然大法弟子有更大的使命--救度众生、助师正法及更深的原因。要返回去,就得把不好的都去掉,把造的业都还了,还能想着怎么怎么过好日子,怎么舒服,甚至出人头地吗?这样一想,自然认清了修炼人与常人的根本区别:常人想的全是得到人中的种种好处;而修炼人是放弃那些好处、是吃苦消业。认识到这些,从而放下了许多常人的执著。

早已明白只有把家人当众生,才能平衡好家庭。可是真正面对家人,却总是在发生冲突时才想起,甚至嘴上说着向内找,真正想改变的是别人。我和女儿常发生争执,有时想起她就会掉眼泪,有时真的觉的连看都不想看到她。不知为她掉过多少眼泪,尤其听到邻居说:你家孩子怎么惯的这么大脾气。同修见到也是说:你的孩子该管了,连常人家的孩子都不如。我修炼邻居都知道,更觉的给自己丢脸。现在才知道没有把她当救度的众生,陷在人的理里面,总想改变她,死抱着人的理,认为她应该尊敬我、孝敬我、起码也该有大小,真的好委屈,忘记修炼人讲的是因缘、因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动心,难过的是人心、是执著。应该把她当镜子,当发现执著的帮手。其实,我真不动心的时候,她马上就懂事了。

人的执著心太多了,师父都帮我们指出来,尤其在矛盾中、在各种痛苦、魔难中正是去掉它们的机会。为什么执著心这么难去呢?因为我们在迷中,我总是被动的相信这双肉眼,受假相左右、带动。师尊反复讲给了我们宇宙的真相、真正的理,大法破迷啊!我已经学了法,还没完全同化的是人心、人的理、人的认识。其实被假相带动的正是那些人心――应该去的执著心。严格的说,这些执著不是真正的我,可我把那些心当作真我。被这些执著左右、触动、带动的是人的情。修炼就是认清它,跳出它,抑制它,师尊就会帮我们拿掉它。

过去我对“情”的认识仅限于“亲情、爱情、感情”等,其实师父不仅在《转法轮》中对“情”讲的很透,在其他讲法中也每每提到,只是我们泡在情中,尤其没放下根本执著,为私为我,才很难自拔。要跳出情就必须时时修心性,就必须抓住一思一念,保持修炼人的状态:慈悲祥和的心态、平和的语言。

现在我觉的自己真正是明白师父的这些话了,能够把人和人的表现分开,不给任何人加不正的念,看到其不正的、甚至很不好的表现,知道只是其在这个空间的表现,真正不正的东西在表象背后。不迷不惑、不被带动,用修炼人的正念看待,同时向内找、找自己为什么看到。以前觉得孩子邋遢、变异,其实她是被邋遢、变异左右,不能随便的就去说其邋遢、变异,而且修炼人说话是带能量的。所以修炼人的修口很重要也有与常人不同的内涵。常见的学法困、炼功晚点、甚至听不见铃声、与人发火等等,我们都不能承认那个表象而要看到是那个狡猾的执著心让我们只看到表象就不再去深挖它们――争斗心、求安逸心、求人对自己好、贪睡等常人的执著。要透过表象抓住实质象修炼人一样去看透,去做好。

其实师尊在《越最后越精進》中说的再明白不过了:“其实人类社会的理在宇宙中是反理。人有难、有痛苦是在为人还业,从而有幸福的未来。那么修炼的人就要按照正理修炼。”法讲明了,遇到矛盾、痛苦、考验,有时还是表面还好、但心放不下,有时表面也过不去,再三反思还是放不下观念,把观念当自己。守不住时,就是主意识不强、没当自己的家、没真正分清自己,被观念、被乱七八糟的东西、被旧势力的安排钻了空子。

我们不脱离世俗修,真正修自己、修主元神,才能完成久远的洪誓大愿――救人!虽然各种形式的讲真相都在做,也在做的过程中出现奇迹、神迹,但真正发自内心那种救人如救火、救不下人心痛的时候少,象在完成任务。痛定思痛,还是看自己太重,以种种借口、种种所谓“原因”障碍真我,旧宇宙为私为我的根本属性常起作用。找原因精進不够、静心学法少、背法少、人心重、正念不足。多少次在心中喊着救人!精進!有时还是疲沓。今天作为本文的结语深警真我:醒来!振作!放下假我、放下一切人心做该做的!

[修炼人之间的理性交流,通常只是个人当时修炼状态中的认识,善意交流,共同提高。]
(c) 1999-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