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神韵开启德音之门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零八年二月九日】神韵晚会上柔美、平和的音乐,象一股股清泉流入了人们的心田,他不仅带给人们内心的安宁、和谐,同时又传达着丰富的内涵。许多观众从内心深处表达着对晚会音乐的喜爱:

--“音乐美妙的令人难以置信”
--“音乐很伟大!”
--“他打开了内心深处似曾相识的一种新的乐章。”
--“听腻了爵士乐和摇滚乐那些躁动不安的东西,所以当我听到晚会的音乐时,感到非常不同,我非常喜欢。”
--“晚会的音乐很柔美,很有深度,令人感觉很平和、放松、舒适,但是又很有气势,令人肃然起敬。”
--“真是余音绕梁,再加上视觉感受,不知为什么让我觉的很舒服。”
--“音乐非常典雅!”

为什么神韵之乐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魅力?

儒家认为,声、音、乐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音有节奏、音调,而声没有。通常将声称为噪声,将音称为乐音。此外,音是经过文饰的人类心声。《乐记》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上述话的意思是说,只有发自内心而又“成文”(有节奏)的声,才称为“音”。可见,“音”是高于“声”的。

“音”有不同的层次,低层次的“音”悖逆天道中庸的原则,对人情感的宣泄毫无节制,从而引导人走向颓靡或者暴戾的极端,最终毁灭人性,属于亡国之音。而高层次的“音”是天道的体现,使人在享受音乐的同时,受到道德的熏陶,涵养心性,属于“德音”。是故《乐记》说:“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也就是说,只有合乎“道”的音,即高层次的音,才能称为“乐”。

春秋时期就已经发生古乐与新乐之争。所谓古乐,是黄帝、尧舜以来,圣贤相传的雅乐,如黄帝之乐《咸池》,尧之乐《大章》、舜之乐《韶》,禹之乐《夏》等,节奏缓慢庄重,富有寓意。新乐则是时人所作的淫声乐曲,恣意放荡,无思想内涵可言。

《乐记》记载了魏文侯向子夏问乐的对话。魏文侯对子夏说:“我端冕而听古乐,总是担心会睡着;而听郑、卫之音,就不知疲倦。请问原因何在?”子夏说:“古乐進退齐一,没有奸声,弦匏笙簧,相互配合,奏乐始于击鼓,舞毕击金铙而退。君子聆听到此,可以说出古乐的义理,然后思索修身齐家,均平天下。新乐不然,行伍杂乱,奸声滥溺,舞者如猴戏,男女混杂,尊卑不别。乐曲终了,君子不知所云。”这段对话亦表明,“淫于色而害于德”的新乐是不能称为“乐”的,而“德音才可谓之乐。”

当今世界,各种流行音乐盛行,它们张狂的曲调刺激着人们的感官,让人们无法寻找到内心的安宁,并加速着人们道德的堕落。这样的音乐只能算得上是低层次的“音”,或者说有些只能是“声”,根本谈不上是“乐”。

但在这浊世之中,一股清音让人们看到了希望。这就是神韵晚会之乐。神韵之乐,正是天道的体现,他通过美妙的乐音,向人们传递着真、善、忍,传递着中华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仁、义、礼、智、信;他带给喧嚣世界中的人们真正的安宁和平和。他使人在享受纯善纯美乐音的同时,不断净化着思想,并感受着向善的力量,思索着人生的意义。这不正是儒家所推崇的“大德之音”?这不正是其魅力所在?

神韵开启了新纪元的“德音”之门,神韵之乐必将引领未来世界新乐的潮流。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