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韵艺术团在台南的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
台南县长苏焕智贤伉俪、台南县文化局长叶泽山贤伉俪等均莅临观赏美国神韵艺术团所展现的纯善、纯美的正统文化盛宴。神韵既柔美又阳刚的舞艺、辉煌壮丽的布景,再创中华文化艺术表演的高峰,让自诩保有高度中华优良文化的府城人眼睛为之一亮。
四月九日晚间府城的首场表演,在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与赞叹声中缓缓落幕。
民众对美好艺术的欣赏都是十分向往的,神韵艺术团的表演传达中国正统的神传文化,只要是至真至善至美的演出都会令人感动,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国观众,看过这场演出后,都一样震撼和感动。观赏的来宾佳评如潮:
台南县县长:神韵的表演是国际的新方向
台南县长苏焕智贤伉俪 |
台南县长苏焕智偕同夫人聚精会神的观赏表演后表示,节目的布景、天幕是一个蛮大的特色,他跟一般的不一样,是用动画做成,那个人会动、烟也会跑,很创新的布景呈现方式。县长夫人郭椿华以学美术的观点来看,她表示背景、舞蹈演员的表现都很不错,衣服很漂亮,整体表现非常好。
苏县长认为,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幅员广阔,文化丰富多元,神韵的表演跟过去表现传统中华文化的表演有一些不同。他说,神韵艺术团将佛教融入中华文化又结合性灵提升,这是非常新的方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会愈来愈大。
律师出身的苏县长也提到,非常清楚法轮功在大陆所遭受的迫害;这么短的时间,在大陆、在全球有那么多的华人,包括外国人在修习法轮功,所以中共害怕法轮功,因而只有在中国法轮功遭到打压、迫害,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议题。
立委赖清德:盼精彩的表演台南市民能享受到
立委赖清德 |
重视人权,长期关注法轮功被迫害,目前担任真相调查团亚洲分团团长的立法委员赖清德欣赏了「木兰从军」后表示,跟以往所看的花木兰完全不一样,演员中有不同的族裔,是族群大融合;布景非常的生动,最特别的是,表演非常非常的精彩,用肢体用舞蹈把整个剧情诠释的非常好,我很荣幸能够看到这么精彩的演出。我希望这么精彩的表演都能够让台南市民享受到。
赖清德还表示,也希望藉由精彩的表演能够传达更重要的讯息,大家一起来关注法轮功跟中国人民受到中共政权的迫害。赖清德并邀请主办单位明天一同与他上电台广播,向市民传达神韵艺术团的演出。(录音(1MB))
台南县文化局长:神韵传达良善精神
文化局长 |
推展文化艺术不遗余力的台南县文化局长叶泽山表示,非常高兴能欣赏到美国神韵艺术团的演出,他觉的与一般的艺术表演有很大的不同。像是岳飞的演出,可以看到舞蹈演员不只是透过肢体语言做艺术的展现,同时也可以体会岳飞那时是如何实现忠孝,让我们现代人有很多的感触,因为现在社会的大环境很混乱,如何在忠孝之间取得平衡点是很困难的,这出戏是有启发性的。而「造像」中,透过舞蹈演员动态的演出把敦煌表现的更传神,且有让人心态变得更祥和,心情平和、愉快且知足,应该多传达这种精神,将它分享出去。
市议员:舞蹈团用心 值得赞叹
台南市市议员蔡旺诠提到他观赏「造像」后的感动,他说,古代工匠对艺术的投入非常令人感佩。神韵艺术团用现实与虚幻交织的表现手法,呈现工匠与神佛之间的灵动。
像佛菩萨这样崇高的境界,人们不因为无法想象而放弃追寻。
想要达到那样的境界,也须要有一番身心的修炼,人类就是在追求这样的真理。
从「创世」到「造像」一幕一幕将观众带到佛国的境界。让我们体会到舞蹈团相当的用心,能真实的呈现他们的理念与价值,非常值得赞叹。
检察官:神韵教化人心 法律所不能及
台南地检署检察官陈竹君表示:世界上有不同的规范,可以起到一个规范人的行为的作用,但是心是很难去规范的。这样一个大型的舞剧对于我们整个的文化起到了导正作用,人的思想改变,心和行为就会改变,法律只是约束了人的外在行为,最终还是需要道德、艺术对人心的教化,才是达到了艺术表演的功能。
陈竹君表示神韵将现代与传统,东方和西方做结合,连科技都结合在一起了,且背景做的都很棒,像那个神佛出来的感觉很好、很震撼。她对「归位」印象最深刻,这部份跟民间的一些传统想法很类似,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虽是时候未到,但是都会有这样的一个力量,最后他会得到应有的一个归位。
水墨画家:找到了要追求的感觉
国立台湾师大设计研究所硕士、台南市师美学会理事长刘蓉莺表示,由于本身是学中国水墨画的,一直在寻找水墨画的中国意境,看了神韵的表演,发现其中所呈现优美的意境,就是她水墨画中要追求的感觉。
她说,神韵的表演从服装、还有表现出的线条非常优美,展现出与西方不同的感觉,这出戏表达很美很深的内涵,表现一种中国讲求意境的内涵。本身也是南华大学视觉艺术系老师的刘蓉莺认为,现在台湾的学子很欠缺内涵的这部份。
对于画家常常会有创作的瓶颈,刘蓉莺表示,雪山白莲的颜色非常美,看了非常欢喜,她说:「我想对于我在创作中的水墨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她认为,生活在台湾对于文化的东西可能没有那么深刻,东方的精神是儒释道的感觉,有比较深的内涵,深入人心的也不是表面的感觉,而是会有很深的感受。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07/4/11/84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