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孔子示礼仪

EMail 转发 打印 安装苹果智能手机明慧APP 安装安卓智能手机明慧APP
【明慧网2006年6月30日】中华民族自古就是文明礼仪之邦。“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孔子在礼仪方面更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论语·乡党》篇记述了孔子衣、食、住、行的生活情况,以及在各种场合下表现出的礼仪。

孔子在家乡,态度恭谨,好象不会说话似的。他在宗庙朝廷上,言词明辨,只是比较谨慎罢了。孔子在朝廷上,同下大夫交谈,和气而愉快;与上大夫交谈,恭敬而温和。君王临朝到来,孔子恭恭敬敬,既不过份紧张,也不懈怠。

孔子进入国君的宫门,弯身恭敬的样子,好象不容他直着身子进去似的。他站立时,不挡在大门的中间,走时不踩门槛。通过国君的座位时,神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也加快,说话也好象气不足似的。回到自己的位置以后,又显的恭敬谨慎。

斋戒沐浴时,一定要换上干净的内衣。斋戒时,一定要改变平时的饮食习惯,居处也要改变地方。

吃饭时不谈论问题,睡觉时不说话。即使是吃粗粮、菜汤,吃前也一定要先拨出一点祭一祭,而且一定要像斋戒一样恭敬认真。

坐席摆的不端正,不坐。

同本乡人一起饮酒的仪式结束后,要等老年人都离席了,才能离席。

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从朝廷回来,问道:“伤着人了吗?”却不问马怎么样了。

睡觉时,不直挺着躺卧。家居时,也不必像参加祭祀、接见宾客时那样过份讲究容貌仪态。

孔子见到穿孝服的人,即使平日极亲密,也一定把态度变的严肃起来。见到戴冕的人和盲人,即使十分熟悉或卑贱的人此时也一定以礼相待。

遇到盛大筵席,一定把态度变的庄重,站起来表示恭敬。遇到雷震风吼、老天发怒的时候,一定把神色变的庄严。

(出自《论语》)

(c) 1999-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