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一年后的几点感想

EMail 转发 打印 安装苹果智能手机明慧APP 安装安卓智能手机明慧APP
【明慧网二零零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尊敬的师父好,各位同修好。

我叫尼古拉,是从二零零五年十月开始修炼法轮大法的。我今天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修炼以来得到的几点体会。

当我第一次去炼功点的时候,我感觉到被一股力量推到那里学功。心跳快的象要飞出来似的,我当时挺紧张的,因为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稳住心态后,我就越来越能感觉到师父在指引我,所有的一切就象水到渠成似的。

当时,作为新学员,有几件事情对我真正开始修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主要的一点是老学员的行为。我曾长时间观察老学员的举止行为,看他们一言一行是否真正符合他们所提倡的“真、善、忍”。当时最让我感动的则是他们有问题都向内找,而不是向外找、批评别人,他们是如此的谦逊、真诚,毫不虚假的坦白自己的执著。比如,敢于对他人说:“我是由于什么什么原因妒嫉你的,谢谢你让我有了暴露我执著的机会。”这种姿态令我震惊、使我感动无比。

老学员的举止行为使我一点一点的明白了什么是证实大法。因此,我认为,为刚开始炼功、走上修炼道路的新学员创造一个圆容的修炼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去掉怕心

刚开始修炼的时候,我对讲清真相不太注重。后来,我逐渐发现隐藏在这种态度背后的其实是害怕自己真正走進大法的怕心。在一点一点阅读《转法轮》和师父的经文后,我意识到了走出来讲清真相的必要性。师父在《转法轮》第六讲中说:“他这一害怕说不定就真正的带来麻烦。因为你一害怕,就是恐惧心,那不是执著心吗?你的执著心一出来,不得去你的执著心吗?越害怕,就越象病似的,非得把你这个心去掉不可,让你接受这次教训,从而去掉恐惧心,提高上来。”

我发现许多执著心都是由怕心造成的。比如执著表现出好的一面给别人看,是因为害怕被别人批评;抱怨发牢骚,是因为害怕自己不被别人重视。怕心好比我们执著心的放大镜。这是我从师父讲的法“越害怕,就越象病似的”之中悟到的。比如我越怕被别人批评,我就越表现出符合他人的态度,想尽办法避免与他人意见不一,即使我心里不是那样想的。因此,我这颗要面子的执著心就被害怕被别人评议的怕心放大了。

有时,我会对自己说:“哦,我是一个很宽容的人,我修忍,我能接受一切意见。”但是,在这一念后,隐藏的是怕被别人批评或是由于不同意他人的看法,同他人产生口角的怕心。那么,这能算是修“真”吗?怕使我偏离了“真”。在我不愿意说出自己看法,而不指出某个同修执著,帮助他去掉执著时,我做到修“善”了吗?怕使我也偏离了“善”。还有一种怕心可能是害怕暴露自己执著的怕心。不暴露自己的执著会妨碍尽快去掉执著。我会经常等着其他同修先暴露出他的执著后,才敢承认自己的执著。

心得交流的重要性

在经过了几乎一年的时间,我才真正能够把自己视为一名正法时期大法弟子。是一位同修写的心得体会使我明白了参加讲清真相的意义。为了向世人讲清真相,他特意做了一件揭露迫害的T恤衫,穿在身上给人看。这篇和其它几篇揭露迫害的心得,打开了我的心。所以,我认为大法弟子的心得交流非常的重要,它能触动世人的善心,使新学员快速成熟起来。

我也悟到,这是师父在指引我们,是他让我们看到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大法的心得。当然阅读修炼者的心得,不能代替学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修炼道路,不能以其他同修为榜样。

可以在一切环境中修炼

当我得知将举行法会时,我就马上有了写心得体会的愿望。一开始,由于不知道怎么写,我犹豫不决,觉的好象没什么可讲的,觉的心得体会应该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当我看别的同修写的心得体会时,总觉的他们的体会非常丰富,都是在法上悟到的。我觉的自己没有他们悟的好。写出来的几句句子,好象都很贫乏,没有深远意义。因此,怎么也写不下去。

后来,我就问我自己,为什么没有心得可说,我的目地是不是怕写心得的人不够多而凑数,至少能显示一下自己是个好学员呢?很快,我便发现,这种念头是错误的,是一种显示自己,不信任大法弟子整体力量的执著心。

发现执著心后,我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上去了,觉的自己有执著,写心得的念头不纯。后来,一篇题为“不表现不是真的我”的心得使我明白了我的想法完全是常人的想法、自私的想法。

我悟到,我的本性应该是“真、善、忍”,那么,写心得体会也是表达“真、善、忍”在某一层次上体现的一种方式。所以,参加交流在我的眼中不再是一种显示自己、寻求被其他学员承认的举动,而是讲出在我目前层次上的体悟。如果没有这次心得交流会,我可能就没有这个好机会提高,发现我该修去的执著。所以我们遇到的一切都是给我们修炼提高的机会,只要我们能悟到,看到我们的执著并修去它。

最后,我想用一首我在一天晚上突然想到的诗句作为结束语:

大法触动常人心
泪水淘沙现真金
师父慈悲领我行
粒子同化真善忍
正念正行证实法
众生得度乾坤正

谢谢师父,谢谢各位同修。

(二零零六年法国法轮大法修炼心得交流会稿)

(c) 1999-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