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党文化】以德育人 渊远而流长

——教育的反思和未来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零六年十一月十五日】什么是教育的根本内容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人都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和高度提出自己的见地。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蒙学经典《三字经》开宗明义,就提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其实已概括出古人思维中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

古人认为“善”是人与生俱来的先天本性,但是,在后天的成长中,受生长环境中各种各样自私自利观念的影响,先天的善良本性受到干扰,甚至被掩盖、埋藏,体现不出人的善良本性境界,因此,教育的真正内容就是引导人们保有和回归人的先天善良本性境界,其途径就是使人专心于道德修养的充实和提高,在其一生中,面对无数的抉择,能够择善而从之。这与我们今天整个社会崇尚科学的论调是截然相反的。

古人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教育思想,源自于他们对以“善”为核心的道德观念的深刻认识。他们认为人与兽、人性与兽性的分界线不仅在于人具有人的外形体貌特征,更具有善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内涵;道德不是虚无缥缈的理论,它是实实在在的存在:“道”就是天道,天理,它体现的是人类生存于其中的宇宙、包括地球和人类这一整个的、系统而又繁杂的客观的运行规律。

“德”是人对天道运行、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总体把握和认识,同时也是此人道德境界之所在,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有多高的“德”,就能认识多高的“道”。有史以来,人类认识到的各种各样、形式各异的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无不在“道德”的蕴涵之中。道德有其自行的演变规律,大到历史王朝的兴衰成败,家族事业的繁盛消亡,小到个人的忧患得失,无不是围绕着道德的多寡而“成住坏灭”,起起落落。对道德存在的深刻把握,使我们的先人睿智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如果不以道德为基础,人类就会变得自私、愚蠢、贪婪、狂妄,就会自以为是地滥用科学的力量,追求眼前利益,破坏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破坏物质环境庞杂而细微的运行规律,使人类面临重大的危机。这就形成了古代社会普遍的以德为本、以科学技术为末的观念。因此他们以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树人,育有德之人,树真正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使人类由于具有较高的道德境界源远而流长,才能对国家的兴亡负起责任来。

所以古代的教育思想,不在于使人获取最大量的物质世界的表面知识,简单地将外界事物、事物之间表层的因果关系及发展趋势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使人沦为知识的载体,在种种表象和形式中孜孜探索。而在于教育和引导学生向内去找,在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去探求和掌握事物更深层次的发展规律,因为错综复杂而又环环相扣的深层、更深层的规律不是追求来的,也不是象技术一样可以向谁学来的,而是人们踏踏实实地按照道德的要求去做、随着道德境界不断提高而逐步展现给人的。这样一来,人们探求更深、更精微科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其道德境界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人生伸展的历程。

这就是古人为什么非常强调“知行合一”,强调“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强调“功夫在诗外”,书中的道理,不是为学而学的,而是要人去亲身体会和验证的。这种教育观念的本身,就是一种终身教育和学习的观念,“其知也有涯,其学也无涯”。以宇宙之辽阔,以天地之庞杂,以人事之纷纭,再有智慧的学者,亦不过知其一端而已,因此他们对神秘的宇宙、对未知的世界、对种种奇异而超出人们理解力的现象充满了敬畏和包容,谨言慎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决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这是他们对自己、对自己所走过的人生路程和所明白事理的坚守。

与古代人所具有的对道德、对道德与科学关系深刻而理性的认识相比,当今社会对教育的根本内容、途径以及教育思想的认识是极其浅薄的。这种浅薄来自于整个社会对道德的认识。一九四九年之后,中共给道德打上了深刻的阶级烙印,在道德之前加上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定语,使本来作为宇宙和人类整体规律体现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道德,具有了主观性和可选择性,并且从无所不包的整体沦落为“社会主义”的局部,从超出地球和人类历史悠远的存在缩短为几十年的历程,空间与时间急遽变化中,丧失了道德本身广泛、深刻而幽微的内涵,变得浅显而直接。

中共对“道德”内涵的这一扭曲和变异,运用到实践中,产生了沉痛的教训和后果。“社会主义的道德”,其重点强调在“社会主义”的性质而非道德的本身,从阶级立场出发,人们做人做事的准则只能“唯上”而不能“唯实”、“唯理”,所以在阶级立场和做人的基本准则及客观规律的冲突中,占上风的常常不是善良的人性和客观规律,而是阶级立场。一九五七年知识份子“大鸣大放”说真话及随之而来的反右运动中是如此,在五八年大跃进大炼钢铁严重违反钢铁炼制规律、农业生产大放卫星各级政府和媒体的连篇假话中是如此,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也是如此,其间还有对孔孟之道、对马寅初及其计划生育政策、对刘少奇、彭德怀、邓小平的全民批判,还有对人们身边同事、同学、战友、亲人的批判、游街、侮辱、殴打等等等等,几千年来中国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信任、真实、坦诚等善良的品德荡然无存,父子亲情、夫妻之义、兄弟之爱这些最基本的伦常在“阶级斗争”的倾轧下也土崩瓦解,彼此反目成仇,更甚者你死我活。

几十年残酷的政治斗争表明,所谓社会主义的道德观,使政治凌驾于道德之上,给人们带来的不是和谐而是斗争,不是信任而是猜忌,它不仅不能包容和涵盖历史先哲对道德的认识和理解,反而彻底破坏了“真”和“善”的道德基础,斩断了人们对自己所认识到的客观规律的坚持。对于不了解的人、不了解的事,在政治的高压下,人们被迫违心地批判、痛恨,久而久之,泯灭了人的良知,在善与恶交战时变得麻木不仁,谎言变成了“真话”,事实的真假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没有选择时要保住自身的利益不要受到伤害。多年以后,当事实的真相呈现到人们面前时,人们也只是被动地接受,“喔!是这么回事,原来都批错了。”但很少有人去想这种种错误的根源是什么,自己在其中又担当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或即使想到了也不敢揭示出来,怕站错了立场遭到残酷的政治迫害

许多在社会主义道德观这一思想教育和污染下成长起来的人,已习惯于维护政治而不是维护真理,在心理上仍坚持着阶级立场至上的原则,视所有上级的决策为理所当然,尤其对事关国计民生的大政方针,很难看到其不足和缺陷所在,反而认为能指出错误、不足者是反党、反国家,却不去考虑他说的是否符合客观规律,长期阶级斗争的影响使他在思想上早已放弃了思考和选择的权利,变成了一部执行政策的机器,对真理的追求已经彻底丧失了。

当我们用社会主义的道德去规范学生的言行时,我们的教育就注定了“育人”的失败,因为我们不是在育人,而是在制造具有人形的政治机器。如今整个社会的腐败以无法扼阻、一日千里之势蔓延,不正是“政治至上、道德成为政治的附属品”这一长期教育的结果吗?没有一定的道德境界,没有对一己之私、一家之私、一党之私的切身认识和深刻理解,没有相当程度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错综复杂关系的把握和坚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古训已经在我们的身边展示了。由于人滥用科学导致的物质环境的变异,已经给人类的生存敲响了警钟。而我们还要加上一条,由于滥用政治导致的人们精神的变异更给社会带来了重大的隐忧,一个没有真话、不讲诚信的社会,一个视道德存在为附属品、为形式、为虚无的社会,一个不讲道德规范的社会,会是怎样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呢?如果不对道德的真正内涵进行认真的思考,对以“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下一代这一根本的教育思想进行严肃而深刻的反思,一切教育形式的探索和变化都是换汤不换药,难以解决根本的问题。

我们究竟应该教给孩子什么?在我们的心中,其实我们一直都在想把最好的一切,从精神到物质,都留给我们的孩子,都留给我们的未来,可什么是我们最好的一切呢?我们又怎样能把这一切传给孩子,真正变成他们的所有呢?

其实在上文中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以德育人,这个德不是从内涵到外延都极其狭隘的“社会主义道德”,而是作为整个宇宙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综合体现的“道德”。走出政治这一单一思维的控制,学校和教师才能放手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看世界。认识并真正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成为“育人”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才能不拘形式,呈现出多样、活泼、自然而富有魅力的面貌,因材施教,学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主体。应试教育的独木桥才会变成使孩子成“人”的条条大路,孩子们不再是单纯考试的机器,学校和教师也不再是被升学率所困、仅能把知识塞入学生头脑中的“填鸭者”,孩子们将具有学习和生活的主动权、选择权,老师将成为一个指导者,不仅将自己一生中所学到的知识倾囊而授,更把自己在人生路途中所获取的道德精华传授给学生,把探索真理的道路指给学生,鼓励和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面对名利、争斗和得失。这才体现了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解说。古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敬师之语,就在于父母是人形体存在和成长的提供者,而老师则是思想成长并达到一定道德境界的指导者。

老师达到了什么样的道德境界,就体现了怎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途径。但更为根本的,是老师必须具备对一切生命及其选择要予以尊重的素质。再好的老师,再有成就的老师,对学生都只能是引导、扶持,不可能代替学生去走路。所以老师对学生,是宽容,是理解,是循循诱导,是帮助学生找到影响学习和生活的背后的因素并力促其予以矫正,是放手让学生走出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路,无论跌倒还是摔跤,都是他们人生路途的必然,老师更看重、更欣慰的是他们怎么爬起来,将摔跤后的思索和所得收入行囊,继续自己未竟的旅途。真正的学识来自于风雨中的历练,技能与知识不过是深刻内涵的外在表现,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的思想。

只有这样历经痛苦中走出来的路,才能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收获,才能将我们的道德和文化精髓变成孩子们的所有。在他们眼中,哲学不再是空洞无物、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自己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切实指导;历史不再是不得不背诵的一个个时间、地点、事件、意义的独立片段,而是前人在道德和掌握规律上的得失,知史而明今,可以以资借鉴;作文从文章的形式到内容也不再是一次又一次对别人的模仿和重复,而是能够写出自己真实的立场、感受和看法,表达出自己对社会、对人生、对种种问题的独到的视角和见地。而将整个世界支离破碎、条块分割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也都将从一个能够整体认识世界、整体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为人类、为社会负责的全新的角度,走一个全新的科学路线,融会贯通,彼此包容。

想想看,以这样的道德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他们所达到的道德境界,能更深地洞悉和掌握规律,却又谦逊地认识到自己所知,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对自己所从事的任何工作,必是诚实、负责、勤勉、谨慎的,决不会贪图名利,妄言忘形。更不会随波逐流,唯上是从,他们深知,对国家、对社会的维护,不是为了维护而维护,也不是以暴力、强权来维护,而是以坚持道德、坚持真理、坚守自己所认识到的客观规律来维护,在他们身上,体现出坚韧不拔、坦荡无私的道德勇气和浩然正气。具诸内而形于外,才能成为顶天立地的栋梁之材。而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术才能造福人类和社会,而不致沦为危害社会、危害人类包括他们自身的利器。这样的学生才是老师真正的骄傲。

以上仅是我对我国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的思考,这只是站在我目前所具有的角度和高度所得的认识,不足和不正之处,敬请指教。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