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说:“正月一日为元日,亦云‘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意思是说:这一天是新年的开端,新季节的开端,新月份的开端。
正月初一:古称履端、元旦。拜西来幽灵为祖的中共夺取政权后,为了让人们忘却民族传统和文化,把夏历的元旦改成了所谓的“春节”。也就是说,其实中国古代是没有“春节”这一说法的,这是中共强加给中原文化的变异成份。
说到公历和夏历的区别,公历是按照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周所需要的时间365.24219天(即一个太阳年)为一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公历符合太阳运行的情况,但是它存在一个大缺点──与月亮的变化无关。公历中每个月的十五日不一定是月圆之日。
中国传统历法,即现代人所谓的“阴历”,据说发明于夏代,所以称"夏历"。夏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因为它的制订是兼顾太阳和太阴──月亮的运行情况。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追求阴阳调和,夏历的制订就必然地同时考虑太阳和月亮的运行情况。它以月亮圆缺一次的周期为一个月,并把其中的朔日规定为初一,这样每到望日(即十五或十六)这一天,就一定是月圆之日。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平年十二个月,为354或355天。这样就比太阳年大约少了11天,所以每十一年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实际上就有十三个月,为383天或384天。通过平年与闰年的搭配,这样就最终与太阳年保持一致。
夏历内部还专门设计了“二十四节气”,与太阳年完全保持一致,这一点只需要看一看其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就可以理解,这几个节气分别是太阳直射线位于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和南回归线的时刻。由于同时考虑太阳与月亮各自的运行情况,所以夏历的新年在单纯依据太阳的公历上的日期就不能固定。由此可知,正月初一的日期在公历上的不固定,并不是由于中国传统历法不科学,而是由于中国人祖先的哲学观念与西方人不同。中国哲学强调和谐,阴阳调和才能生生不息,所以我们的历法对太阳与月亮并重。
有专家评论说,现在某些人不顾夏历所体现的深厚内涵,企图取消夏历,以西历元旦代替夏历元旦。殊不知这么一来,不但传统的元旦(也就是大年初一)被取消,元宵节、中秋节等等与月亮有关的团圆节也都会被取消,因为我们总不能在公历的元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这些月相不定的日子去“团圆”啊!
在传统文化中,正月初一这一天,炎黄子孙家家户户大都是男女老少欢聚一堂,黎明即起,整肃衣冠,点香烛放爆竹,开大门,设斋果茶酒于庭,拜天、地、祖先,称“新年开门大吉”;然后晚辈向长辈作揖拜年,长辈赏给幼小晚辈红桔、花生、糖果等等。
大年初一,很多地方有早餐素食的习惯,主食米饭,用除夕夜备好的米饭(除夕夜按次年月数量米,闰年13升,平年12升),称为吃“年饭”,取吉利之意,谓之“年年有余”。开膳时头一碗敬奉长辈吃,长辈夹菜给晚辈,寓意尊老爱幼、家庭和睦,新年吉利、富足。
初一至初三,三天早晚放鞭炮,小孩穿上新衣服,跟随长辈出门(又叫“出行”)访亲拜友,称为“拜年”。亲友赏给小孩熟红蛋(2或4颗)或花生、糖果类。
English Version: https://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06/2/2/69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