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行善施济 不求虚名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2006年1月22日】明朝崇祯年间,常熟进士蒋畹仙,偶然住在昆山的同学周明远家。这一年大饥荒,夫妻父子都不能相顾。当时有一个姓郭的人,他想要卖掉自己的妻子,因为看到手中抱着的孩子而迟疑不决,但最后还是狠狠心说:“只能各自逃生了!”就把孩子抛弃在大路旁。

蒋畹仙看到这个情景,恻隐之心油然而起,说:“怎么能因为吃饭的缘故,一下子就一家离散呢!”问郭需要多少钱,他回答说:“一万五千文。”蒋畹仙立即拿出袋子里的钱,只有一万文,便又向周明远借钱,以凑足数目。周明远说:“世间的善事要大家一起做,你不以自己单独做君子而感到羞耻吗?”于是也捐出五千文。这样姓郭的人就不用卖妻子了,儿子也保全了。

后来姓郭的人有了一些家业,就带着儿子去拜谢蒋畹仙,蒋畹仙不准他们上前,并且不愿意再提起这件事。

人们说“为善最乐”,意思就是行善是最大的乐事。行善既然乐人乐己,大家何乐而不为呢?像蒋畹仙这样一心行善施济,却不求虚名,这才是真正的善者风范。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