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好自己”,铲除“自我间隔因素”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2005年5月30日】目前,正法進程突飞猛進,人世间已布满了大法的场,“三退”大潮之势迅猛推進,一切邪恶的因素在迅速解体。随着时间的快速推進,救度众生的历史重任就更具有艰巨性和紧迫性。要完成好这一历史重任,在正法修炼中,更要修好自己。

师父告诫我们说:“你们在救度众生的时候啊,不要忘了修自己。(鼓掌)三件事都要做。大家平时保持着正念,经常面对邪恶、面对一些情况的时候要发正念,要讲清真象、要救度众生,更要修好自己。”(《2005年曼哈顿国际法会讲法》)我理解:要修好自己,只有在正法修炼中不断归正自己的一思一念,不断纯净自己,彻底铲除“自我间隔”因素,全身心的真正“溶于法中”,才能更好的做好师父要求的“三件事”。

什么是“自我间隔”因素?我个人认为:人在迷中对“名、利、情”的追求形成的各种后天的变异的观念、各种执著、各种欲望、各种情感等等。这些因素从人的外在表现看似乎是人的某种认识、追求或某种感应,是精神层面的范畴,是抽象的东西。其实它在另外人体空间中,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物质。因为“物质和精神是一性的”(《转法轮》),它是一种物质的存在,也是一种生命的存在。这些生命因素基本都属于负面因素的生命,它们的负面生命之“主根”是“自私”,是旧宇宙基本属性决定的。

这些负的生命因素(人心、观念、执著、欲望等)在体内占的比重大小不同,范围不同,起的作用不同。在一定环境或条件下,它可任意变化,也可被消灭。当你某种观念强或某种执著心大时,给了它滋长扩大的因素,于是它在体内(思想中)会迅速膨胀、扩张成一个网状人形,直至蔓延到人体,形成一个新的观念“自我”,与人体重合。如果你的观念执著、人心、欲望等等都特别强烈,它们在体内空间场都能形成各个“自我”,如“自我妒嫉”、“自我显示”、“自我欢喜”、“自我争斗”、“自我骄傲”、“自我安逸”、“自我猜疑”、“自我仇恨”等等等等。它们都有个体的性能,都能被放大,放大后它都有能力干扰你、操控你。

如果你放纵这些负面因素,它们会重叠交织在一起,与体内业力因素搅和着,加上各种情的因素的浸泡,形成了“自我间隔因素”,一个“黑色物质群”,把你的“真正生命的本性”与“宇宙的特性”隔离开。它们在“自私”的支配下,任意所为。有时又与“外来因素”的负面生命“狼狈为奸”,助纣为虐。在正法修炼中,它们极力的想干扰你、控制你、操纵你,直到把你拖到地狱。你如果分不清,在正法修炼中不归正它们,不清理它们,就要上当摔跟头。你可能想:真的是这样吗?有那么严重吗?在此我仅举“安逸之心”的干扰,你就明白了。
“安逸之心”就是修炼中的一大负面生命。不是吗?你学法呢,外来因素“困魔”勾着“安逸之心”一齐上来,让你迷迷糊糊,主意识不清。学着学着,“什么也不知道了,身体交给别人了。”(《转法轮》)你坐累了,它让你“躺看舒服”。

你炼功,它给你头脑中的信息是:累了就歇歇,做一遍就行了,何况这功还自动演化呢。你打坐,它让你后背靠点什么,得劲。然后让你放松主意识,坐着坐着,“什么也不知道了,身体交给别人了”。

你发正念,也是如此这般安排。还有一个损招儿,它直接把你交给“想象魔”来摆弄,不让你主意识参与除恶正法,而是参加“演戏”或“看电影”。

你要出去讲真象,它让你在家“懒得动弹”。走在街上,它让你“懒得张嘴”。见到有缘人它让你不屑一顾。当你与几个人讲了真象时,它在意识中催促你快回家吧,一天讲两个就行了。

当你静下心来向内找自己时,它打给你的信息是:天天找累不累呀?哪来那么多执著?于是大脑陷于僵化,状态茫然一片糊涂……。

它的种种表现似乎是为你好,不让你吃苦,处处“关照”你,让你过得“自在”“舒适”,能“享受”体感的“安乐”与“舒爽”。其实,它是软刀子,想害你,使你修不成。它用心险恶,不易识破。它在你空间场中活动频繁,以伪善的心态和你大脑沟通。往往博得你的好感,顺从它,渐渐被它操纵、摆弄,它牢牢的抱住你精進的大腿使你不能“自拔”,使你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修炼中必然“意不坚 关似山 咋出凡”《洪吟(二)》,长此以往,你还有修炼人的“金刚志”吗?

上述实例证实你体内空间场中所有的负面生命形成的“间隔因素”,就是要消磨你的意志,让你放弃“真善忍”,放弃修炼。

怎样铲除“自身的间隔因素”“修好自己”?就是多学法,在法中认识,在法中提高。认清各种因素的本来面目,否定它,归正它,清除它。只有不断铲除那些“自我”因素,挖去“私”根,不断洗净自己,才能更好完成“救度众生”的历史重任,才能达到新宇宙觉者“无私无我”的境界与标准。

否则,“如果大家修不好自己就没有威德,讲出的话不在法上,救度众生那都谈不上,讲出的话没有威德、没有力量就不起作用,邪恶也会钻空子。”(《2005年曼哈顿国际法会讲法》)

同修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精進。在正法修炼的最后路程中,走好、走正。
层次有限,认识不当之处,请同修慈悲指正。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