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宗教·真理·道德—由“2005爱因斯坦年”说开去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2005年5月22日】

(一)“爱因斯坦年”

爱因斯坦也许是近代史上是最有名的科学家了。据说当年在美国有人给他写信时,信封上只写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收。后来有人问及此事时,爱因斯坦说该信收到了;又谦虚的说,不是他有名,而是邮递人员工作做的好。

在100年前,也就是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发表了五篇划时代的论文(对“光电效应”的解释、布朗运动、狭义相对论、及质能转换公式等)。五篇里程碑式的论文,没有任何脚注或引用,标志着其超常的智慧。爱因斯坦卒于1955年,即50年前。

为纪念物理学上的这一“奇迹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2005年定为“世界物理年”。作为爱因斯坦的出生地及其长期生活过的故土,德国将2005年命名为“爱因斯坦年”。[1,2]

围绕着爱因斯坦,我们能得到不少启示。

(二)从微观和宏观看科学与神

许多人,尤其中国大陆的人往往对宗教有一种偏见,认为科学无法证实神的存在,所以神就不存在。

这种看法对不对呢?事实上,爱因斯坦,以及几乎与之齐名的牛顿和伽利略,都相信有超自然的力量存在,并花了很大精力去研究。比如,牛顿在完成《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后,便着手有关基督教《圣经》的研究,并开始写这方面的著作,手稿达150万字之多。

这些科学家们对科学的认识远比你我对科学的认识要深刻;而他们对宗教的态度也使我们不得不对神的存在重新去认识。

不信神的人常有的一个说法就是:你说有神,神在哪儿呢?为什么科学没检测出来?

这就涉及到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有人说,现在科技多发达呀,从身边的衣食住行、到天文物理学上的哈勃望远镜、到微观世界中对夸克的研究。看似如此,仔细分析一下则发现事情不是这么简单。

在现代物理学对微观世界的研究上,往往要用很大的能量冲击才能将一个粒子“拆成”更微小的成份;由于过程中施加的能量,所以往往粒子的一个组成部份比粒子整体的重量(或称质量)还要大。这样产生的结果是,不仅使得进一步向微观研究在技术上举步维艰,而且也丧失了研究的实质意义——因为在这种高能量“重炮”的冲击下,微观粒子已经改变了它原有的状态。换句话说,这样的科技方法无法让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本来面目。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打个比方说,如果把电子按比例放大到地球那么大,上面或许也有人、动物及花草呢?可是,以人类的技术可以说是永远无法认识到那一步的。

再从宏观上说,科学家们曾经发现,当哈勃望远镜观测一个叫做“鹰”的星云时,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线波段拍摄出来的照片完全不一样:前者是新星体强烈诞生的壮观景象,被称为“创生之柱”;后者则是数目不多的星体而且在迅速消失。[3]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里讨论的很大的空间范围——“创生之柱”中奇妙的“柱子”长达几光年。

事实上,近年的各种各样惊人的天文物理发现,似乎在预示着在这样大的空间尺度上存在着生命。[4]如果是这样的话,在这些生命的眼里去看地球,可能要比我们看电子还不知要小多少倍呢!

说来说去,微观上的世界人类无法认识;宏观上的世界人类也无法去认识。如果那儿也存在生命的话,其生命的形式与生活方式那更是远远超出科技的认识方法的。

(三)未知世界与预言

不仅是微观和宏观,就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事情有着超常的因素。

笔者幼时有一邻居,能掐会算,有许多为乡里排忧解难的奇事;然而我却由于课本上灌输的无神论简单的视其为迷信。

后来,大哥工作后曾听说有同事的孩子,能隔树看物。大哥不信,亲自验证,屡试不爽,不由得信服;然而,无神论的教育使得我对此也是一笑了之。

然而,这些确确实实的事情,如何去解释呢?又意味着什么呢?或许,人们应该拓宽一下思路,重新认识我们自身与周围的世界。

比如,人类社会古往今来都流传着各式预言:西方从玛雅预言到欧洲诺查丹玛斯预言诗《诸世纪》,而中国从诸葛亮的《马前课》、唐朝的《推背图》、到宋朝的《梅花诗》,历经千百年的考验其准确度令人惊叹。[5]这些,又如何去解释呢?

这是不是意味着,冥冥中的一切是有定数的?如果是这样,那又是谁安排的呢?

(四)真理

打比方说,对于一个聋子而言,他听不见声音,可是声音并不因他听不到而不存在。对一般人来说,能听见声音,可是除此之外的次声波、超声波、无线电波、宇宙射线就听不到,然而这些信号并不会因为人听不到就不存在。

类似的,神的存在也不会因为人类能否认识而改变。

事实上,近代科学中发现濒死体验的研究中灵魂可以脱离肉体[6],而对于轮回转世的研究则发现一个人在去世后的确可以投胎转生。[7]

这些现象,科学解释不了;而用许多宗教的说法,却很容易就能解释的通。

如果一个人真的想去抛开各种偏见、去探索真理的话,就会发现上述事例中只要有一个是真的,就可推翻所有的无神论体系。而面对这一件件确凿的事例,以及发表在主流学术刊物的记录,如果有人还是闭着眼睛不去认识一味否定的话,那真不知该说什么了。

古往今来,许多人都在说追求真理、追求真理。可是当真理真的来到眼前时,是不是敢于去承认呢?这与“叶公好龙”的故事有些相似:春秋战国时有个人,人们称他叶公子高,他很喜欢龙,在家里到处挂龙的画,但从没见过龙。天上的龙知道了,就来到他家,叶公见状吓得面色如土,拔腿就跑。由此可见,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只是喜欢空谈而不敢面对实际。我们对真理的认识是否也有类似的误区呢?

(五)道德

或许有人会说,即使神存在,那与我有什么关系?

近年来涌现出许多史前文明的发现。[8]人类一次次的被毁灭,给了我们许多启示。[9]现略举二例。

第一个例子是,公元79年8月的一天,古罗马帝国最繁荣的城市庞贝因火山爆发在18小时之后消失。维苏威火山位于意大利西南海岸。它已经平静了几百年,人们都以为它是座死火山,但公元63年,它开始变得不安静,其后小震不断。公元79年8月24日中午,随着一声巨响,火山口揭盖了,熔化的岩石以1000度的高温冲出火山口,火红色的砾石飞上7000米的高空。火山灰、浮石、火山砾构成的“阵雨”在庞贝城下了8天8夜。火山爆发18个小时后,火山碎屑将整个庞贝城掩埋,最深处竟达19米,曾被誉为美丽花园的庞贝消失了。后来,考古学家将石膏浆灌进已经干枯了的尸体空壳,制成许多和真人一样形状的石膏像,再现了受难者当时绝望和痛苦的表情,令观光者无不唏嘘叹息。

据考证,庞贝人生活中充满了浓墨重彩的肉欲享乐活动。城内的小酒馆很多,多由女人经营。人们对维纳斯极为崇拜,称她为“庞贝女人”。观看角斗已是庞贝人一种残酷的爱好,已有专职的角斗士出现。浴场也是庞贝城的一大景观,而且都集中在市中心,遍布的浴场满足了人们日益高涨的享乐欲望。

英国文学批评家泰纳则感叹道:“它[庞贝]是一座灰红色的城市。”“那时候的人,是用整个身体活着。”

繁华的庞贝为何消失?从中可见一斑。

第二个例子是古巴比伦王国,也有着与庞贝类似的情形。3800年前,强大的巴比伦帝国,带给人类历史空前的辉煌。《旧约全书》中记载,尼布甲尼撒攻占了耶路撒冷,拆毁了耶和华的神殿,搬走了耶和华殿的所有铜柱,俘虏了一万多名犹太人来到巴比伦为他修筑城墙和宫殿。外界称巴比伦为“冒犯上帝的城市”。

据历史记载。尼布甲尼撒二世时,巴比伦已经道德十分沦丧,整个城市成了奢华和淫荡的象征,甚至连许多神庙中都充斥着妓女。由于纵欲的结果,男子体质急剧下降,全国性病流行。在公元前500年左右,波斯国王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占领了巴比伦。这个列为世界第一大的城市,从此成为了历史上的陈迹。至公元前2世纪,古巴比伦被沙漠彻底摧毁。在岁月无情的涤荡下,滚滚黄沙掩埋了昔日辉煌无比的巴比伦城。

历史无疑在告诉我们,即使再繁荣而强盛的文明,都会因道德败坏或亵渎神灵而化为乌有。

(六)结语

许多历史上的真实事迹,都在不断地提醒着人们,不要过分重视物质的安逸与享乐,应该注重维持善良的道德与文化,否则,上天将在人类道德败坏之时,取走他所赋予人的一切。[8]

现代医学上的发现也验证了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比如宽容别人有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发现,行善者长寿。[10]

“真善忍这种特性是衡量宇宙中好与坏的标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就是用他来衡量的。我们过去说的德也是一样。”[11]

“人无德,天灾人祸。地无德,万物凋落。” [12]

参考资料:
1. https://www.einsteinyear.org/
2. https://dajiyuan.com/gb/5/5/7/n914085.htm
3. https://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2/5/26/16200.html
4. https://media.zhengjian.org/media/ZJBooks/Universe/Universe.html
5. https://media.zhengjian.org/media/ZJBooks/prophecy/index.html
6. https://media.zhengjian.org/media/ZJBooks/life_gate/index.htm
7. https://media.zhengjian.org/media/ZJBooks/SMYC/HTML/contents.htm
8. https://media.zhengjian.org/media/ZJBooks/openmask/openMask.html
9. https://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5/3/18/31596.html
10. https://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3/8/2/22793.html
11.《转法轮》
12.《法轮佛法(精進要旨)》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