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传文化】一行和尚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零五年二月八日】一行俗名张遂,生于西元683年,父亲原籍甘肃省敦煌,后迁魏州昌乐(河南省南乐县),这里就是张遂的诞生地。他的父亲做过几任县令,很早就去世。留下遗孤,过着贫苦的生活。他自幼至长,好学不倦,最喜欢研究历象及阴阳五行之说,再进而研究有关天文、历法的学问。

20岁时,张遂到京都长安拜师求学。长安元都观有位博学多闻的道士尹崇,张遂经常去拜谒尹崇,向他借书看。有一次张遂借了一部东汉杨雄写的《太玄经》,这是一部晦涩难懂的哲学著作,讲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过了几天,张遂便把书还给了尹崇。尹崇以为张遂是觉得这部书太深奥,失去了兴趣,便来还书。当张遂拿着自己写的读书笔记向他请教时,尹崇看后大吃一惊,因为尹崇对这本书已研究多年,却没有搞明白,而张遂已经看懂了书中的道理。从此,张遂在长安名声大振。

武则天登基后,其侄武三思被封为梁王,官居尚书。武三思颇爱沽名钓誉,到处拉拢文人名士来抬高自己的身价。武三思指名要与张遂结交,张遂秉性正直,不屑与之为伍,就假托有病,闭门不见。时间长了,武三思多方设法拉拢,张遂无计可施,便产生了遁世出家的打算。公元705年,他入嵩山崇阳寺(河南省登封县)削发为僧,改名敬贤,法号“一行法师”,在嵩山跟随普寂师父修习。从此张遂的名字,渐渐埋没。后世人只知一行,不知张遂。

出家之后,一行除了研究佛学外,又研究天文、历算。并且周游各地。到了天台山国清寺(即今浙江省天台县)修行多年,直到睿宗景云二年(西元711年)才回到嵩山崇阳寺,就在那一年,朝廷派员到嵩山征召一行出山为国服务,他托病谢辞,后来又作第二次出游,到了荆州当阳县玉泉山(今湖北省当阳县),就在那里研究佛学及其他学识不再回嵩山了。

在佛教受到朝廷高度重视的唐朝,想在嵩山出家躲避红尘,对于才名出众的一行来说很不现实。朝廷多次有意吸纳多才多艺的一行入朝参政,但视功名利禄为累赘的一行婉辞不受。

唐玄宗开元五年(西元717年)一行被族亲推荐回到长安。皇帝立即召见,安排在光太殿居住。不久让他在华严寺和印度来华的僧侣,翻译多部佛经,传导密宗的教义。皇帝时常召见,垂询安国抚民之道。深得玄宗信任。

中国古代农耕与历象、节气关系密切,因此历代帝王无不重视天文。自唐玄宗开元九(西元721年)开始,一行奉旨改革历法工作,从实测天文着手。可是那时太史监所存天文仪器,都已破旧,不堪使用,只好重新计划制造。就在皇宫丽正殿当作工场,制造黄道游仪的最初模型,然后奏请皇帝用铜铁铸造。于开元十二年(西元724年)制造成功。第二年制造水运浑仪的结构,再用铜铸造成功。该仪结构复杂,而且奇巧,可以反映日、月、五星运行规律的浑天仪。又是一个自动计时器,利用水力推动,每时辰自动击鼓,每一刻自动撞钟。可以说是全世界最早的第一台天文时钟。

一行发动大规模观测队,先于开元十二年(西元724年)召集测量人员于丽正殿书院议事,分配工作,校正尺度,取黄河之南北平原为中心,曾在阳城建立一座八尺日规,并立一个石表(即石柱)上刻周公测景台。

制造天文仪器,进行大规模观测之后,一行于开元十二年开始编写新历法,尽量参考从前历法优点,从上古六历,汉代太初历,甚至唐朝麟德历,又经四年长时间过滤,才告成功,名为《大衍历》。《大衍历》共有52卷之巨,结构严谨,条理分明。

公元728年,《大衍历》颁行天下后,风靡一时,深受欢迎。《大衍历》比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等前人编撰的历法,都要准确得多,还对日本、印度的历法产生过重大影响。《大衍历》颁定不久后传入日本,公元763年,日本淳仁天皇诏令废除日本的《仪风历》,改用中国的《大衍历》。自公元727年《大衍历》问世以后,直到明朝末年采用西方历法的近900年时间里,每次修订历法都是以《大衍历》为基础,可见其影响之深远。300年后,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对《大衍历》还十分推崇,他说:“开元《大衍历》最为精密,历代用其朔法。”

一行创造了世界天文学史上的三个第一:首次测量地球子午线长度;第一次提出了月亮比太阳离地球近的论点;第一次发现恒星运动。一行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恒星运动的科学家。通过观察,一行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太阳运动的规律,他还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的现象,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公元1718年提出的恒星自行的观点要早1000年。1982年国际上将月球划分为几个区域,将其中的一个区域命名为“一行”。

到了开元末年,裴宽为河南府尹。他笃信佛教,以师父之礼对待嵩山的普寂禅师,白天晚上都去拜访他。有一天,裴宽又到了普寂处,普寂说:“我正有件小事,无暇与你漫谈,暂请在此休息一下。”裴宽悄悄地来到一间空房子,见普寂清洗完正面殿堂,点上香,端坐在那里。没坐多久,突然听到敲门声,连声说道“天师一行和尚到了。”

一行走了进来,到普寂跟前行礼,行完礼之后,贴近普寂的耳朵悄悄说话,样子极其恭敬。普寂只是接受,毫无不同意的表示。密语完了又行礼,行礼完了又密语,如此反复多次,普寂只说“是、是”,没有不应允的。一行说完后,走下台阶,进了南屋,自己把门关好。普寂便徐徐吩咐弟子道:“放钟!一行和尚灭度了!”身边的人急忙跑过去查看,果然象普寂法师说的一样。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