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学法交流心得点滴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2005年12月28日】尊敬的师父好!各位同修大家好!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参加集体学法交流的修炼心得。

一、放下执著谈心得,谈完心得再去执著

我是1997年得法的,刚得法的时候,对修炼法轮大法认识很浅、很多不懂,老学员鼓励我要多到学法组。由于长时间受常人社会大染缸的影响,保护自己免于受伤害的防卫心,不甘示弱、喜欢居上风的虚荣矫饰心都很强,使我很难坦然、真实的表达修炼心得。记得辅导员第一次邀请我谈的时候,只能讲三句话,我心里明白是因为自己不够纯真,使我不能自然的分享心得,那时修炼刚起步,还不太懂怎么在法上悟和去执著。

师父在《精進要旨》中提到:“弟子们相互谈一谈修炼中的感受与心得体会是很必要的,只要不是有意显耀自己,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是没有问题的。”往后的学法交流,我脑海经常浮现这些话,很乐意和同修们分享心得。

刚修炼的一、两年,我人心和观念很多。有一次60-70人的学法交流,我有心得想讲,可是太紧张了,心跳的很快,开不了口,我在心里问自己:“在紧张什么?”意识到自己有得失心、求名的心,在乎讲了之后别人的反应,我告诉自己:对法、对同修、对自己的修炼负责,就说该说的,只要对一个人有帮助,心得就没有白讲。我好、不好并不是由哪一个人的评价决定的,别人的反应如何由他去吧。师父在《精進要旨》中提到:“大法没有名、没有利、没有官当,就是修炼”呀。

又有一次在学法组上,有心得想跟大家分享,开不了口,我问自己:“为什么开不了口?”

原来有一颗觉的自己悟的高、在别人之上、想指导别人的心,和当时的交流状况衔接不上,我告诉自己:只是把知道的讲出来给同修参考,平顺的说出来就可以了。修炼中好多次开不了口,都是当下立即找原因,去掉执著,心纯净下来才能讲出来。

师父在《转法轮》第13页说:“其实就是同一个法在不同层次上都有不同的变化和显现形式”,我体会到心得交流时,不用怕自己修的不高不敢说,即便修炼在较低境界的一句话,如果触动了修炼在较高境界的同修,会启发他思考,促使同修在这个问题上,努力达到法对他所在境界的要求。我只要多想:“怎么说对别人有帮助就好。”讲心得时,如果暴露执著心,我会珍惜这个该要我提高的机会,认真的想一想,把原因找出来。

刚修炼大法时,带着浓浓的人心和观念维护大法。有时有同修的发言令我觉得不在法上、会误导在场的同修,便象冲到我的气管似的发言指正,虽然力求冷静,还是免不了略显激动,事后想想对那同修很不好意思。师父在《2004年纽约国际法会讲法》说:“大家都是在修炼嘛,是人在修,不是神在修嘛,……你尽管意见不同,你心里头不高兴,那也要心平气和的去说”。修炼人凡事要多考虑别人,不因是同修,我就不用考虑了,随着修炼的成熟,遇到这种情况,会多考虑发言同修的承受力,婉转一些谈出自己不同的想法。

二、共同维护修炼环境

1999年5月,到家附近的一所国中成立了炼功点,师父《在长春辅导员法会上讲法》告诉辅导员:“你们最大的最大的事情就是能够给我们学员创造一个不受干扰的、一个稳定的环境修炼,这就是你们最大的责任。”只炼动作,不在法上提高心性不会长功,为了和点上同修共同提高,我把家里提供出来当学法交流场地。

学法组在星期六下午,平常忙于工作,家里不是那么整洁,于是星期六早上,赶紧整理一下客厅,拖完地接着赶去影印要发给同修的明慧文章,接下来就想一想有什么问题可以让大家一起讨论,有什么心得可以和大家分享。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有什么印象比较深刻、可以交流的事,我就仔细的想一想,在考验的过程中,起了什么心、动了什么念,在法上领悟到了什么,怎么提高心性走过来的,必要的话,翻阅一下让自己有所领悟的法理。不知不觉间,查找动心起念的能力在加强,对翻阅的法理的印象在加深,针对不同的交流状况,调整发言的能力也在增强。

曾经于网路讲真相的心得交流会,听一位负责技术的学员说:“各位,你们看我们操作滑鼠很会,因为我们在家已经做了一百遍”。我心颇有同感,在学法组发言的同修,有些人也在家做了不少功课。

有的新学员来到学法组,如果问的问题辅导员无法给予满意的回覆,可能就不来了;或者心得交流对修炼促進不大,也会减低来的意愿,这时师尊还没教导弟子讲清真相、救度众生,我只理解到带好一个学法组责任重大,关系到已经得法的学员的修炼,打心底希望大家都能圆满返回家园。我认真的学法,希望能好好和大家在法上共同提高,感到学法不是为了自己的圆满,而是为了更多人一起圆满,不知是否师尊鼓励我这份心意,学法的时候,经常看到每个字包着紫色的法轮,还泛着金光。

随着得法人数增加,作为学法交流场地,我家已显得拥挤,2002年2月转移到附近另一位学员提供的更大的场地。有一段时间忙于讲真相,参加学法组少了,连带着学法少了,和同修激荡正念的相互促進也少了,意识到这不是良好的修炼状态,当时不少同修因忙于讲真相也较少到学法组,人数少,交流不够丰富,恶性循环,有来的人也不太想来了,出现人数越来越少的窘况。

后来大家敞开心扉交流弟子们应该自觉的维护,我们这一法门在常人社会中修,集体学法交流可以冲淡受常人社会的各种污染,确保弟子们的心性修炼、讲真相的状态稳定。师父《在美国东部法会上讲法》提到:“所以我才叫你们不管老学员、新学员都要到炼功点上去炼功,参加学法会等等。在这个环境中会清洗你,不断的洗去被常人所污染的语言、行为和观念。”大家意识到这个环境的珍贵,之后,又回复到30-40位同修共同提高的修炼环境了,认识到集体学法交流是师尊留给我们的修炼环境。

三、个人学法和集体学法结合

自修炼以来,自己在家看书可以慢慢理解表面意思,还可以边读边背,比和大家一起读的理解效果要好,可是因为停下来思考,学法的量比较少。师父《在北美首届法会上讲法》说:“当你应该提高的时候,这个字的背后的佛、道、神全都看见了,你应该知道哪一层理,到了哪一层了,他就把这一个字,或者这一行字点给你它背后的真正内涵,你豁然间就明白了。”当我心性已经提高,佛、道、神如果想点给我法理的高一层内涵,因为我学法太少,就没机会点给我,没有在更高一层法理认识的基础上,怎么再往更高层境界升华呢?为了确保学法量,我尽量参加所有的学法交流。

抱着集体读的吸收效果比不上个人学法这一念,使我每次集体学法没有很入心,精神专注不够,有时还抬头看看迟到的或其他的同修。2003年有一段时间忙于讲真相和常人工作,参加学法组和个人学法都减少了,参加11月份北区学法交流之前就想:“我没有很多时间学法,得把握这次机会好好学”,渴望学法的一念,和大家一起读书时,字字打到我的心底,没想到一念之差,效果完全不同。

四、纯净心听心得

大法的门完全敞开,男女老少,各种职业,各种心性的人都有,听同修们谈心得,除了能启发、加强自己的正念,也是修炼的时候。

曾经听一位同修说,他担任学法交流小组长,听同修谈心得时,总用评审的心态,检验哪里不符合法,以便予以导正,在这种情况下,学习不到什么,听到的是问题和缺点,后来,调整自己用谦卑的心态听,从每位同修身上都学习到不同的优点。这个心得对我触动很大。想起师尊不就是教我们“大法弟子对待任何事情都应该正面对待,不要看人家不好的一面,总要看人家好的一面。”又说:“多看人家好处,少看人家不好处”(《二零零三年元宵节讲法》)。

原先对自己心性变化谈的少、事情细节描述多、滔滔不绝的这种发言,虽然保持风度听,并没有用心在听,最近碰到一位这种情形的同修,我调整自己,用谦卑的心态听,她讲到去曼哈顿讲真相的时候,同住宿舍的台湾学员,有人很认真学法、又不辞辛苦的坐车到遥远的学法点参加交流,表现上对大法的活动很精進,可是生活上很多小节却不懂考虑别人,真不知道他法有没有学進去……。听着听着,对照一下,自己不就有这种问题吗?

有一位已经得法12年的学员,曾经在学法组分享自己的过关心得,有人听完以后说:

“大姐,怎么您修这么久了,还有这样的执著?”这位老学员听了不好意思,加上其它因素,因此不太再去学法组了。

以前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听同修讲心得时,心里想:唉呀,看他平常好好的,怎么有这种执著呢?同修谈心得时要暴露什么执著了,还会因此对同修稍微带着成见,认定他有这种缺点。师父在《2004年纽约国际法会讲法》说:“其实有的学员其它方面很多心都去了,很多执著心都没了、也表现不出来了,可是他没修好的那些心还会表现出来”。

现在听到同修敞开心扉交流自己的执著,会替他很开心,因为他已经意识到了不足的地方,在那个问题上他已经在進步了。慢慢的也发现,今天听同修谈心得,在同修身上表现出来的显示心或欢喜心或争斗心等等,下次再听,已经看不到了,或者减弱了。大法修炼直指人心,会让执著暴露出来,用心修的人层次突破很快,我看到了,同修自己也意识到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他已经提高了。

五、结语

心得交流的时候,谈心得前,听别人讲心得,说完自己的心得别人的反应如何,整个过程无一不在检验自己的一思一念。

今年2月份美西国际法会,区内只有我参加,因为时差、和不太想表现自己的修炼状态,使我回到台湾参加学法组时,懒懒的、无心交流;并且事隔一个星期,很多事已经模糊了,整个人在一种消极的状态,脑袋一片空白。转念一想:不行呀,只有我一个人去,应该把法会和活动的状况和大家交流一下,让整体溶入正法洪流。正念一起,人慢慢精神起来,事情一桩一桩浮现出来,对自己心灵触动的部份也鲜明起来。

我体会到,正法时期的集体学法交流与个人修炼时期的意义不同,在正法时期分享修炼心得,如果一句话启发、触动了同修的正念,使同修修好,同修对应的天体的更多众生就能得到挽救;同修因此精進,讲真相状态好,就可以使更多被毒害的众生得到挽救。师父希望能救度全宇宙的众生,无私无我溶入集体学法交流,和同修们共同精進,就是在走正法需要的路。

谢谢师父,谢谢大家!

(2005年台湾法轮大法修炼心得交流会发言稿)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