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创作研究(一)

更新: 2018年12月03日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零四年七月八日】在证实法的过程中,我们有一些同修采用写唐诗的方式来赞颂师父及大法、讲真象救度众生;有些作品写得很好。提起唐诗创作也许有的同修会觉得很难,认为必须是学文学专业的同修才会写;其实我认为并不难,我们只要了解了唐诗创作的一些规定和技巧,再用大法赋予的智慧是不难写出好作品的。师父说:“比如说,写唐诗,唐诗是什么样,宋词是什么样,元曲是什么样,首先得了解这些东西,然后你再试着写。作为大法弟子来讲,也许你真的想要这样做就能做好,一定会比别人起步快、成熟快,这也是肯定的。”(《在亚太地区学员会议上的讲法》)

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地是把唐诗创作的基本常识介绍给同修,给想進行唐诗创作又不太了解唐诗的同修作为参考。

一、唐诗的分类、由来及作品欣赏

唐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唐人把前代产生的诗体称为古体诗(包括乐府歌行)。把唐代所产生的新诗体(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今)体诗、格律诗。如果说古体诗是传承了唐朝之前历代诗歌创作的精华,那么近体诗就完全是在唐朝形成并兴盛起来的。

从明代开始,研究唐诗的人习惯上把唐诗分为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并认为近体诗是从“初唐四杰”卢照邻(637-692)、杨炯(650-692)、王勃(649-676)、骆宾王(637-676)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这种观点在近百年来几乎形成定论了。其实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近体诗是唐太宗李世民传给唐人的。根据《全唐诗》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写过的近体诗有五律、六律、五绝、七绝、排律。而唐太宗(599-649)在位时,“初唐四杰”有的还是儿童,有的还没出生呢。

《全唐诗》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写的诗共一卷88首。另外,在《全唐诗》卷27_82【杂曲歌辞•破阵乐】中记载了三首(七绝一首,六律两首)。后世有人认为其中的那首七绝是张祜写的、两首六律是张说写的。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根据《新唐书(志第十一 礼乐十一)》记载:[唐之自制乐凡三大舞:一曰《七德舞》,二曰《九功舞》,三曰《上元舞》。《七德舞》者,本名《秦王破阵乐》。太宗为秦王,破刘武周,军中相与作《秦王破阵乐》曲。]。也就是说《破陈乐》本为军乐曲,为唐太宗所造。另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四》记载:[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上之下贞观七年(癸巳,公元六三三年) 春,正月,更名《破陈乐》曰《七德舞》。癸巳,宴三品已上及州牧、蛮夷酋长于玄武门,奏《七德》、《九功》之舞。]。唐朝的舞曲都是载歌载舞的,所以此《破陈乐》的歌词也是当时写的。而张说(667-730河南洛阳人)于唐睿宗及唐玄宗时期在朝为官,跟贞观之治时期相差了几十年,当然不可能是张说写的。至于张祜虽然从史书上无法考证其生卒年代,但从他写的《马嵬坡》《雨霖铃》等诗中我们可以判断出他是唐玄宗时代之后出生的,而且一生未仕,当然也就更不可能写出《破陈乐》这种军乐曲的配乐诗了。

为了让大家对唐诗有更理性的认识,这里介绍几首唐太宗李世民写的诗:

【还陕述怀】 唐太宗李世民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这首诗属于排律,除了首联外,其余各联均对仗,而且对仗工整。唐太宗写的诗中还有比这更长的排律,因为限于篇幅,这里没有引用。但只要是对诗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排律比较难写,唐朝的诗人中写排律的并不多。

【赋得残菊】唐太宗李世民

阶兰凝曙霜,岸菊照晨光。露浓晞晚笑,风劲浅残香。细叶凋轻翠,圆花飞碎黄。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这首诗是五律,而且四联均对仗。后来在律诗的发展过程中也只是要求第三、四句(颔联)及第五、六句(颈联)对仗就行了。

【辽东山夜临秋】唐太宗李世民

烟生遥岩隐,月落半崖阴。连山惊鸟乱,隔岫断猿吟。

这首诗采用了五绝的体裁,而且也都用了对仗。贞观十九年八月,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高丽,诗是到达辽东境内在大军中写的。前两句从字面上的意思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夜色的昏沉及边野的荒凉。后两句通过“惊鸟乱”及“断猿吟”衬托出唐朝大军军声远播,鸟兽震骇的气氛,气势相当宏大。我还读出另外一层含义是:大军所到之处,敌人如惊弓之鸟、断吟之猿,注定是要失败的。把猿啼或某种特定的动物比喻成阻挡历史发展的旧势力或恶势力,这种写诗的技巧常被后来的诗人所运用。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韩愈的《调张籍》“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等。

【赋萧瑀】 唐太宗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这首诗也是采用了五绝的体裁写的,而且也都用了对仗。萧瑀字时文,在隋为郡守,后归唐,封宋国公。据《新唐书•萧瑀传》记载,这是唐太宗赐给萧瑀并教导他做人的一首诗。“板”“荡”是《诗经•大雅》中两首诗的题目,内容是写西周的暴君周厉王统治时期黑暗动荡的社会情况,这里用“板荡”比喻黑暗暴政的统治时期。“板荡识诚臣”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是:在那种动荡年代更能辨别出一个人的好坏。“臣”泛指当官的及普通百姓。比如现在的中国大陆就是江氏邪恶暴政的统治时期,在这样的一个十恶毒世里,一个人是随波逐流助纣为虐还是坚持真理说真话做个好人;每个人都在他(她)自己的选择中摆放着各自心性的位置。第三句中的“识”应读[zhì],在古汉语中有“记住”的意思。如“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默而识之。——《论语•述而》”等;“勇夫安识义”这句诗字面上的意思是:勇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记住义。“安”在古汉语中有“安详,从容不迫”的含义,如“心皆安下切上。——《仪礼•少牢礼》”等。

从上面举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李世民写的近体诗不仅内涵很深,而且对仗工整,平仄的运用也是很讲究的,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后人按照这种方法去搞创作,写出了很多流传千古的佳句: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绝句四首之三】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两首绝句也是采用对仗的方式写的(一般的绝句不要求对仗)。另外杜甫还写了一首《登高》的七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七律的四联均对仗,而且采用了多种对仗的技巧。明人胡应麟曾把这首诗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我认为遵守唐诗的规矩去写诗的时候反而能写出好的作品。千百年来那些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元曲何尝不是严格按照诗词曲格律的要求写的呢;古人在推敲字句的时候,就是既要考虑词义又要考虑平仄的关系,这刚好是在走正神传的文化之路,那么神就会给人开启智慧,所以我们发现有一些字在句子中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反观近代一些常人写的自由诗,不讲平仄不讲押韵,写出来的东西不仅没有什么内涵,而且读起来也很别扭。

师父说:“中国文化是神传给人的,每一朝文化,就包括这个诗歌,唐诗、宋词、元曲也好,它们都是不同天体来结缘时所带来的给人的文化,所以你们要想写这样的东西最好还是遵守它的规矩。”(《在亚太地区学员会议上的讲法》)

二、唐诗的平仄与押韵

在古汉语中把文字的发音分为四声,也就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在《康熙字典》前面,有一首分四声法的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从中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古代汉语中四声的大概。古人写诗在斟酌字句时不仅注重字的意思,还很注重字的发音,因为这样的诗读起来才有抑扬顿挫的美感。所以古人依照四声,将文字发音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包括平声(在《平水韵》中平声还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仄包括上声、去声、入声。写诗的时候使平仄发音的字交替出现,再加上押韵,这样的诗读起来就特别的美。

请看下面的这首诗:

【破阵乐(一)】 唐太宗李世民

秋风四面足风沙,
塞外征人暂别家。
千里不辞行路远,
时光早晚到天涯。

这首诗是采用七绝中的“首句平起平收式”体裁写的,下面是这个体裁的格律要求(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需要说明的是“足”字在现代汉语中是发阳平声(zú);而在古汉语中它的发音是去声,依照古代的韵书《平水韵》它属于去声七遇的韵部。“别”字属于入声九屑的韵部。所以这首诗是完全依照七绝诗的格律要求写的。

诗的押韵也就是在规定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用相同韵母的字。比如上面一首诗中的“沙”、“家”、“涯”就是用来押韵的字,它们的韵母是相同的。隋代的陆法言将四声分为一百九十三韵,撰编了《切韵》一书。中唐(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公元756年)之前的诗人写诗都照《切韵》押韵。大约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年-公元741年),唐人孙愐编修了《唐韵》,将汉字四声分为一百九十五韵。并被唐朝官方采纳。因此晚唐之后的诗人写诗一般都照《唐韵》押韵。

现今写唐诗中近体诗通行的《平水韵》最早由南宋时期的刘渊根据唐人写诗用韵情况编纂,将汉字四声归纳为一百六十韵,历代都有增补,但改动不大,一直沿用至今。所以我们后续研究唐诗的用韵情况及创作近体诗都采用《平水韵》。

三、古体诗

唐诗中的古体诗有每句诗三个字(言)、四字(言)到十一个字(言)的不等。有人说古体诗不讲平仄,我认为不是这样,唐人写的古体诗中还是很注重平仄关系的变化,主要还是为了读起来有抑扬顿挫的美感。比如: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云…….

从上面例子也可看出,唐朝的诗人写的古体诗不仅注意平仄的变化,甚至还用到了对仗。因此我认为写古体诗有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1、在五言以上的句子中尽量不要出现整句中每个字都读仄声或都是平声。这样的诗读起来会比较拗口。
2、古体诗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还可以平仄韵通押。长诗还可以换韵。可以每句都押韵也可以隔一句押韵。但最好别隔太多句才押韵。我认为隔一句押韵比较好。

通过学《洪吟(一)(二)》我悟到师父写的诗有一部分是以古体诗的体裁写的。而我们目前同修们创作的讲真象的长短诗包括一些歌谣(类似古代的乐府歌行)很多是用古体诗的体裁写的,而且写得相当好。我看到我们有些农村的大法弟子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写出来的讲真相的歌谣非常好,不仅注重押韵,而且注重平仄。我想是因为学了《洪吟(一)(二)》大法给他开启的智慧。

下面这些诗都是摘自明慧网最近一段时期发表的,都是同修写的讲真相的诗或者是从同修写的文章中摘录下来的:

•民谣:心里话

九二法光显,大法传世间。健身强体,功效非凡,道德回升,佛光显现。平民称好,达官也炼,洪传世界,修者亿万。一不存物,二不存钱,大道无形,来去自便。谁知江氏,一手遮天,出于嫉妒,突然变脸。说上亿人,超过党员,发展迅速,是想夺权。为了镇压,制造事端,导演自焚,嫁祸修炼。其实大法,国外广传,民主国家,视为模范。纷纷嘉奖,给予宣传,斥责中国,无视人权。奉劝各位,识破谎言,善待大法,洪福无边。

•童谣:小朋友 明如镜

法轮功 真善忍
说真话 办真事
道德回升做好人
人与人 不记恨
善待你 善待他
做事处处想别人
江泽民 假恶狂
压百姓 欺善良
疯狂镇压修炼人
不许学 不许炼
洗脑班 教养院
处处关满蒙冤人
小朋友 明如镜
仔细想 仔细听
谁善谁恶分得清

•劝善短句几首:
明白真象福无边
(一)
天灾人祸不间断
警醒世人擦亮眼
赶紧快把大法看
明白真相福无边
(二)
中国百姓真可怜
每天活在谎言间
真话事实不让说
骗人假话天天喊
(三)
吃梨才知梨酸甜
了解大法不算难
真象传单仔细看
才知今日是机缘

•莲
无私心更纯
尘间展仙容
他日返天界
威仪透苍穹

•灭恶
旧势黑手魔与鬼
层层灭尽朗天下
阴霾散去阴风遁
人间处处开莲花

•咏大法弟子
善哉大法徒,证法长歌行。
心坚若磐石,精進毋稍停。
坎坷付一笑,丹心照苍穹。
无量众生度,永沐师恩情。

下面这首诗是一位同修在写迫害真象文章中用的引言,我觉得写得很好,这样的真象文章也因为这首诗而别具一格:

•依法上访遭迫害,秉持正义志不移,人亡家破理何在?孤儿苦、寻父母,亲人涕泣泪如珠,浩气英魂待笔书。

下面这首诗是重庆的一位老年同修参加了师父办的学习班后写的(明慧网6月26日文章《重庆市七旬老人自述被投入劳教所毒打折磨的遭遇》)。这位同修没有读过书,但从学习班上下来后居然能写诗,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感受到那种质补、纯真的美;这也是任何华丽的语言所无法替代的:

•提笔激动泪珠滚,见师胜似见亲人;高兴之中难入眠,一夜热泪到天明。感谢师父来救度,请师带我脱红尘;勤修苦炼真善忍,去掉常人执著心。脱离苦海缘己到,与世无争师引路,望师察看弟子心。这次师父离我去,不知何时见师尊,祝师平安离重庆,盼师明年来山城。

为了便于同修创作一些带文言文句式的唐诗(不包括近体诗),我将过去的一些韵书按照现代汉语的发音重新整理了一下,删去一些冷僻的字,整理出《诗韵简编》,以供同修创作时参考用韵情况,并请同修在实际运用中提出意见给予指正及补充。

而近体诗用韵方式无法脱离古汉语的四声发音,特别是入声的发音在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详情将在下一章细说。

(待续)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