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的生老病死与人的健康长寿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2002年6月14日】科学家们最近发现,人体内细胞的衰老更新和人的寿命与健康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人体的新陈代谢中,人体的细胞也在不断更新。科学家们普遍认为,细胞的死亡通常有二种形式,一种是因机械损伤或接触有毒物质造成的细胞死亡;另一种则是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Programmed Cell Death),通常称为细胞凋亡(apoptosis)(1)。

一般情况下,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凋亡和细胞的不断更新对个体发育等正常生理现象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细胞凋亡失调时,细胞与细胞间的生长平衡会遭到破坏,从而给人带来多种疾病。事实上,人体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多少与细胞凋亡的失控有关,常见的比如癌症,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 ,心肌梗塞(heart attack)等等。

细胞凋亡与疾病间的紧密关系使得近年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如火如荼。比如,今年六月份一期的《自然细胞生物学》( Nature Cell Biology)把细胞凋亡作为讨论热点,探索这一领域的新发现。

然而,尽管人们对细胞凋亡的机制似乎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但是从这一领域能够对疾病防治有实际作用的技术却寥寥无几。比如,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被称为死亡配体(Death Ligand)的分子--TNF(肿瘤坏死因子), 并对其医学前途很看好。但由于它的功能的多样性,对正常细胞的伤害极大,所以在癌症病人临床实验的结果让人大失所望(2)。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科学家们发现,尽管正常细胞很容易通过细胞凋亡而死亡,但癌症细胞却因为细胞内信号传递紊乱,而导致肿瘤细胞不仅不会因细胞凋亡而死亡,而且使得它们在临床上很难对付(1,3)。

原因在于一个细胞就象人有生老病死一样,也有其生长、衰败和消亡的过程。一个细胞由于各种原因,慢慢地积攒了种种不好的因素,它的走向衰亡也是一个自然规律。而对于肿瘤细胞来说,因为其细胞内、细胞间的种种相互作用已经紊乱、失调,如果硬要这个败坏了复杂体系通过现有科学的方法去归正过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真想解决这一问题,还得从其成因上入手。保持细胞内部与细胞间各种平衡关系不遭到破坏,整个个体的良性发展,才是出路所在。

科学家们现在已经认识到,人类疾病的形成有多种原因,比如环境,饮食,精神等等。据“中国健康卫生网”报道,长寿老人的确有一些健康的心理共性。在很多长寿老人的调查报告中,都非常重视健康的心理活动。例如,长寿老人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而且一般均有较高尚的道德情操,“仁者寿”是有一定道理的。较一般老年人相比,长寿老人的性格更温和、恬静、心胸开阔人际关系好(4)。“中国健康卫生网”报道中也指出生活环境是影响长寿的一个因素。一般地说,生活环境无污染、无噪音、空气新鲜的绿色天地较为理想,气温变化不大,寒冷的环境较暑热的地区好,阳光明媚,水流清清,有适宜的生活、居住条件及活动场所,良好的左邻右舍,这样的生活环境,长寿老人一定会多。

在研究疾病的成因与防治时,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古今中外的气功修炼能使人增进身心健康,从而整体得到提高(5)。尤其是一些性命双修的功法,炼功者一方面通过动作来打通体内的各种经脉和能量通道,强身健体;另一方面,修炼中要求人要重德,讲求与人为善,多替他人考虑,遇事忍让。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在这种精神与物质的互相良性作用下,人体内部细胞各种平衡关系更趋于和谐。因为细胞的败坏显著降低,所以细胞的凋亡也明显减少(6,7),从而会能达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Igney, F. H. and Krammer, P. H. Death and anti-death: tumour resistance to apoptosis, Nature Rev Cancer. 2: 277-88, 2002.
2.Daniel, P. T., Wieder, T., Sturm, I., and Schulze-Osthoff, K. The kiss of death: promises and failures of death receptors and ligands in cancer therapy, Leukemia. 15: 1022-32, 2001.
3.Tamm, I., Schriever, F., and Dorken, B. Apoptosis: implications of basic research for clinical oncology, Lancet Oncol. 2: 33-42, 2001.
4.https://www.health.org.cn/pophealth/doc/old.htm.
5.Cha, K. Y., Wirth, D. P., and Lobo, R. A. Does prayer influence the success of 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Report of a masked, randomized trial, J Reprod Med. 46: 781-7, 2001.
6.https://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2/3/22/13908.html.
7.https://www.pureinsight.org/sci/sci/eng/newscontent.asp?ID=14872.

(转自“正见网”)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