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什么是正法弟子的放下生死

EMail 转发 打印 安装苹果智能手机明慧APP 安装安卓智能手机明慧APP
【明慧网2002年12月13日】1999年“7.20”之后,无数的学员为了证实大法先后走了出来。在迫害中,很多同修失去工作,一些学员被迫流离失所、失去了家庭,更有那么多的大法弟子为了维护真理、唤醒众生的觉醒遭受了严酷迫害,甚至付出了人身。在旧势力所谓的考验中,一批批的学员闯了过来。而且在旧势力所制造的这一切现象中,常人的物质利益、邪恶的伪善、是生是死的抉择都渐渐的越来越打动不了修炼人升华的心,修炼人越来越彻底的在做到坦然不动。但也有极少数学员因为带着人心学法而有误解,把不怕死当成放下生死的标准,甚至在痛苦的魔难中认为既然生不如死,还不如以死解脱。有这样想法的学员虽然为数极少,但是个人一旦出现问题,对大法弟子整体在世间证实法、讲清真相却会带来消极的负作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以法理为基点理性地纠正并清除自己头脑中的不符合正念的想法。

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我的思想中,我为自己和同修能够从放下生死的考验中闯过来而感到自豪,深深的体悟到闯关过后天地更加广阔的坦荡和美好。然而,对于亘古以来从未有过的正法修炼者来说,到底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放下生死呢?

在生死面前,常人通常是无助的、怕死的,死亡会给人们带来无名的恐惧和黑暗,但是人世中的英雄已经能够做到为了正义和他人的幸福,慷慨付出死的代价;常人中的懦弱者也会以死结束生的痛苦,却不知反而会可悲地造下自杀的罪业。那么修炼者是要超越常人的,标准就要更高。其实,不怕死容易做到,不怕生的魔难和明了死亡不是失去或者解脱才是看穿生死。

记得有一次和几个同修在一起切磋过,我们都觉得我们死都不怕,我们还怕什么?一位学员说,修炼中我们在平时生活中的那些放不下的东西都要逐渐去放下,放下生死难就难在我们要彻底放下“生”时的那些执著的东西,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不怕死”,更不是常人英雄的敢于赴死。如果真的做到了,那么当我们明明白白地面对折磨,承受痛苦时,我们同样能达到坦然不动,不会想“既然生不如死、还不如去死”。这才是真正的放下生死。不仅如此,作为正法弟子来说,还有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但作为一个修炼人要放得下生死,还要在魔难中正法,正念清除邪恶、清除迫害,因为这才是我们来到人世的真正目的。放下生死不是说我们可以随时死去,而是为了活得更堂堂正正,为了有更强大正念地活着证实大法、救度众生。

有个大法弟子这样对警察说:“活着我都不怕,我还怕什么死呢?”真的,在旧的生命、旧的神的眼里,在这个三界内最肮脏的人间世界中活着才是最难的,才是最可怕的,死反而意味着解脱。当然,对于法轮大法修炼者来说,自杀和杀生一样,都是绝对禁止的,因为那是对神的侮辱、对生命的蔑视和摧残,而且会给师父带来很大麻烦。——你在修炼中逐渐提高着境界,师父给你安排了通向圆满和圆满后美好的一切,突然你犯下杀生大罪,不但不能修了,你的生命和你的众生将摆到哪里去才合适呢?

说到解脱,我渐渐认识到,一个正法中更新的生命,摆脱了人的思想观念而达到更新的生命,他无论在什么地方,在自己所处的境界里都是“满足”的——人也好,神也好,在他的眼里都是生命,他都是慈悲、包容地去对待,没有人间那种因社会地位尊卑贵贱而带来的高抬低压、重此轻彼。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就是用自己所在境界中能够拥有的全部慈悲、包容,用自己证悟的真善忍法理去为别人负责。那是完全超越自我、超越生死的,所以也就不会把换个地方(空间)当成解脱自己的方法,更不会为了一时脱离痛苦而伤害自己和他人。真善忍的善不但对他,也要对己,而这个善的标准是无私无我的,是法理从客观上决定的。

如果修炼中有些一般的常人心那是有漏,需要逐渐修去,但如果不严肃对待不杀生的重大修炼原则并因此造成既成事实,那怎么能还说自己是大法弟子呢?那不是帮助旧势力破坏正法吗?

《去掉最后的执著》中师父说:“如果一个修炼者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放下生死之念,邪恶一定是害怕的;如果所有的学员都能做到,邪恶就会自灭。”我体会到,“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放下生死之念”意味着我们“生”时的任何执著都已荡然无存,包括从正法的基点看清迫害的本质、在任何表面上严酷的环境中也能掌握主动去清除之,那是大法弟子圆满的境界,是正法弟子在人间助师正法。师父在同一篇经文中告诉我们:“你们已经知道相生相克的法理,没有了怕,也就不存在叫你怕的因素了。不是强为,而是真正坦然放下而达到的。”如果我们真的信师信法,就能做到放下生死,不但不怕邪恶、不怕迫害,而且能用大法赋予我们的能力从更高的境界中坚定地正念清除它们。

其实很多正法弟子已经用自己的正念正行证实了,当我们真能做到正法要求的那么纯正时,想早点解脱或者承受不住的是邪恶而不是大法弟子!

(编注:陆南是大陆大法弟子和一海外大法弟子合作撰稿时所用笔名。)

(c) 1999-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