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神秘现象将不再神秘:透视功能实验

——心灵心理学基础实验简介(一)

EMail 转发 打印 安装苹果智能手机明慧APP 安装安卓智能手机明慧APP
【明慧网2002年10月4日】心灵心理学(parapsychology)作为一项新兴实验心理科学始于20年代末,致力于用实证科学的方法验证人体潜能是否存在以及影响这些潜能的因素。人体潜能又称特异功能,西方称为赛(psi)现象,代表未知的意思。目前研究的赛现象主要包括两大类:超感知觉(Extrasensory Perception)和心理致动(Psycho Kinesis)。超感知觉是指不通过五官而获得知觉信息的能力,包括他心通(telepathy),透视力或天目(clairvoyance),遥视(remote viewing),宿命通(预知未来:precognition ,回知过去:retrocognition)。心理致动指不动手不动脚而能影响,操控外界物质的能力,如意念移物,意念影响电子仪器,催芽种子等。

经过70多年的实验研究,这些功能已被确证存在,并且科学家们日趋清楚地认识到所有这些功能密切联系,全部来源于现代生理科学认识到的神秘心理能量。要揭开人体潜能的神秘面纱,必须冲破久已形成的实证科学框框,重新建立一种圆融的人体及宇宙观。2001年底,著名心灵心理学家若欧(Rao, K.R.)编辑的《心灵心理学基础研究》出版,收集整理了心灵心理学主流实验及结果分析。本文将逐一介绍该领域研究成果,与读者共同探讨人体之迷。

(一) 透视功能(clairvoyance):Pearce-Pratt系列实验

透视功能是指隔墙隔物看到隐蔽物或图像的能力。这方面的最经典的实验是Pearce-Pratt系列实验。

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的莱茵博士(Rhine,J.B.)在1934年设计了五张卡片,称为超感测试卡,每张卡片上有一个简单图案:圆圈,方框,十字,流水,星形。

利用这五张卡片,他与其当时的助手普莱特博士(Pratt, J. G.)对一位自称有透视能力的学生彼尔斯(Pearce, Jr. H. E.)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实验在1933年8月和1934年3月之间进行了34次,每次实验用五套卡片(共25张)。受试者彼尔斯坐在杜克大学图书馆的一个小隔间里。助手普莱特则坐在100码或200码以外的一座楼的一张桌子前,他能从窗户看到彼尔斯。实验开始前,普莱特先把手中的卡片打乱摞在一起,有图案的一面朝下放在桌子右侧,桌子中间放着一本书。

实验一开始,普莱特用右手拿起一张卡片,并将它面朝下放在书上。此时,彼尔斯开始“看”书上这张卡片的图案。一分钟后,普莱特再用左手将书上的卡片面朝下放在桌子左边,然后再用右手拿下一张卡片。这样每分钟一张卡片,直到25张卡片全部用完。整个过程中卡片一直严格保持面朝下的状态,普莱特和彼尔斯都不可能看到上面的图案。

一轮实验结束后,彼尔斯将自己按顺序记录的答案复制一份,密封在一个信封中,交给莱茵博士。普莱特也在一轮实验后将用过的卡片的图案按顺序记录,复制一份亲自交给莱茵博士。莱茵博士亲手打开两个信封,对彼尔斯的透视结果进行统计。普莱特和彼尔斯也用各自留下的记录进行对照,再和莱茵博士的统计结果对比以检验有无差错。整个实验过程严谨缜密,结果准确。

统计结果表明,在总共的74轮实验,1850次透视中,彼尔斯答对率超过30%,在统计学上远远超过或然率,显著水平达10-22。也就是通俗地说,只凭随机猜测而不具备透视能力,受试者不可能答对30%(Rhine,1934,1937)。这一实验在心理学界得到公认,莱茵博士也因此被誉为现代实验心灵心理学之父。

这项实验在之后又被不同科学家多次重复,都得出了相同结论,进一步证实了透视功能的客观存在(Russell,1943)。

为什么彼尔斯能远距离隔墙看物?科学家认为神秘难解的问题在修炼界却是众所周知的简单现象。透视功能存在是因为人的松果体前半部具备着人眼睛所有的组织结构,在人的两眉之间往上一点联结松果体的这个位置上,可以有一条通道,如果人能不用肉眼,而是通过这条通道用松果体直接看,就可以具备穿透力,甚至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事物。这在修炼界被称为天目。彼尔斯很可能是用他的天目在看卡片,就难怪具备穿透力了。

参考文献

Rhine, J. G. Extrasensory Perception. Boston:Boston Society for Psychic Research, 1934.
Rhine, J. G. Some basic experiments in Extrasensory Perception-a background, Journal of Parapsychology,1937,1,70-80.
Russell, W. Examinatiion of ESP records for displacement effects. Journal of Parapsychology,1943,7,104-17.

(c) 1999-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