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罕见夏蝗袭击河南
《大河报》 2000/6/2
记者昨天获悉:夏蝗在河南省黄河滩区及内涝蝗区严重发生,面积之大、虫口密度之高,是河南省25年来所未见。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28日,全省夏蝗发生面积已达237.5万亩,较往年年均值增加54万亩。全省平均蝗蝻密度为每平方米2.84头,是国家防治标准的5.6倍。其中黄河滩区夏蝗发生面积达188.6万亩,虫口密度每平方米达2.96头,均创25年来之最。
专家说,随着近期蝗蝻的陆续出土,蝗情将会继续加重。不少蝗区麦收前已开始出现高密点片和高密蝗群,有些高密区最高每平方米有蝗蝻4000头以上,且均为典型的群居型东亚飞蝗,部分未收小麦已被吃成光秆,依靠以往采取的控制高密区、保护农作区的方法已达不到扑蝗目的。
另据华声报报道,新疆发生严重蝗灾
新疆北部近日发生特大蝗灾,截至5月25日,蝗虫发生总面积为3005万亩。其中,重度灾害面积近1600万亩。这是近10年来,新疆第3年发生大规模的蝗灾。
新浪科技:最新研究认为恐龙在数星期内骤然灭绝
2000/06/02 13:54 新浪科技
美国时间六月一日消息,在美国蒙大拿州和北达科他州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一度横行于地球的庞然大物---恐龙之所以迅速灭绝,是因为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在北美洲燃起一道火墙,气温随之骤降数星期所致。
渐进主义学派有一种理论,认为恐龙的势力渐渐衰微,走上了下坡路;这时小行星撞击地球,给了它们致命的最后一击。米尔沃基公共博物馆的彼得-希汉通过研究六千五百万年以前的地层化石结构,对上述说法提出质疑。他说:“我们发现,当时恐龙生活得相当好,灭绝的厄运是突然降临的。”
希汉据理反驳,说他们对地狱谷岩层露出地表的部分研究了三年。结果表明:恐龙直到最后灭绝之前,都保持着物种的多样性和庞大数量,根本没看到衰落的迹象。在总计一百八十英尺深的岩层里,以霸王龙和三犄龙分别为代表的肉食和草食恐龙,在数量和种类上始终维持着稳定状态。在小行星撞击地球形成的多铱岩层之上,就再也找不到恐龙化石了。
多维网:“长生不老”的科学探索
据多为网2000年6月3日(京港台时间)报道,古往今来“长生不老”成为多少人的梦想。如今,随著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家们对这个横亘于人类社会文明史的千古梦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据光明日报报道,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导致细胞死亡的基因,但始终没有结果,但由此却发现了一种叫端粒的存在于染色体顶端的物质。端粒本身没有任何密码功能,它就像一顶高帽子置于染色体头上。在新细胞中,细胞每分裂一次,染色体顶端的端粒就缩短一次,当端粒不能再缩短时,细胞就无法继续分裂了。这时候细胞也就到了普遍认为的分裂100次的极限并开始死亡。因此,端粒被科学家们视为“生命时钟”。
其他与寿命有关的基因也在被不断地发现,它们的工作原理与端粒相似。科学家们不但希望能找到人体内所有的生命时钟,更希望能找到拨慢时钟的方法,使人类“长生不老”的梦想得以实现。
节食可以延年
60年前,美国的生理学家克莱夫·马克·凯和他的助手有惊人的发现:大量减少老鼠食物所含的热量,老鼠反而延长寿命1/3,从过去的3岁变成4岁。不仅如此,减少饮食的老鼠看上去显得年轻,很少患有和衰老有关的疾病。
在过去的10年中,科学家已经基本揭开了“低热量食物延缓衰老”之谜,但能不能延缓人的衰老,还不清楚。对人进行实验,哪怕比对类人猿进行实验要复杂得多,费用高得多,时间也长得多。况且,正如实验所表明的,人轻易不肯接受某种饮食限制,即使他们这样做对健康有利。
心跳慢寿命长
心跳与寿命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心跳慢的人是否比其他人寿命长些?这是日本名古屋大学医学系第一内科的林博史讲师通过搜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心跳与寿命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体重仅30克的鼹鼠,其心跳数高达每分钟600次,体重1.8公斤的猫,却一下子减到了每分钟200次。体重80公斤的人,每分钟平均心跳80次,而重达3吨的大象,每分钟仅心跳20次。研究表明,心脏的跳动周期(完成一次收缩、扩张过程所需的时间),与动物的体重成反比。此外,健康人群中,体重50公斤者的每分钟心跳数为90次,100公斤者则为75次。由此看来,人的体重与心跳也存在著类似的反比例关系。
如果假设人的平均寿命为80岁左右,在综合考虑了日常生活等诸多因素之后,林博史认为,人一生的心跳数在15亿次至20亿次之间。当心跳数达到一定极限后,寿命便自然终结。
发现“死亡激素”
国外科学家们发现,死亡与一种生物自身产生的被称为“死亡激素”的物质有关。
生物学家们对章鱼的试验证明了这一点。原来,在章鱼的眼窝后面有一对腺体。这对腺体到了一定时候就会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导致章鱼自身死亡。生物学家称这种化学物质为“死亡激素”。
人类有没有类似章鱼的这种“死亡之腺”呢?经过研究发现也是存在的。不过人类的“死亡之腺”不是长在眼后,而是长在人脑之中。人脑内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腺体——脑垂体,它虽然只有5克重,不如一粒蚕豆大,却调节、控制著人的生长发育、生殖及新陈代谢,重要的是它还促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人类一旦缺少甲状腺素,就会感到浑身乏力,也和雌章鱼一样不想吃东西。而且一旦甲状腺素停止分泌,人就会衰竭死亡。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的脑垂体也定期释放“死亡激素”。“死亡激素”影响人的生命,从而使人走向死亡。
BBC:哈勃捕捉到太空上的蟹
2000年06月01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9:04北京时间03:04发表
太空望远镜拍摄到前所未见的图片
BBC 新闻网科学编辑 怀特豪斯博士
哈勃太空望远镜拍下了星体爆炸残骸的最清楚照片。
中国天文学家在北宋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观察到一颗新星的诞生。这颗星光亮得在白天也可以看到,这个现象维持了几个星期。
到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星体爆炸残留下来,瑰丽的蟹状星云,就在那个"客星"的位置上。
蟹状星云距离地球6500光年,它是一颗星爆炸后的残余物。原本那颗星的重量大约是我们的太阳的十倍。
宋朝天文学家在公元1054年7月4日观察到的,就是这颗星生命的终结,爆炸成为超新星。
哈勃太空望远镜拍下来的照片,是深入蟹状星云的中心部分,首次如此细致地揭露它的结构。
照片是使用五片不同颜色的滤光片合成的"伪色图片"。它显示出残余的气体从爆炸中心向外扩散,速度超过每小时五百万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