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勒日巴佛修炼故事(十)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零零年十二月三十日】喜马拉雅山历来是修炼人很多的地方,人们过着淳朴的生活,人人善歌善舞,除此之外就是崇奉佛法。当时有位修炼者叫密勒日巴。众佛菩萨都是多生多劫修行的结果,可是密勒日巴却在一生一世中成就了与这些佛菩萨相等的功德,后来成为藏密白教的始祖。

(接前文)

“那时候,伯父在家乡已过世了。他死了以后,姑母生出了真诚的忏悔心,带了一大批东西到布林找我来了。她把带不动的东西寄放在村庄上,捡她背得动的都带着上山来。琵达在外面看见是姑母来了,立刻告诉我说:「哥哥啊!姑母来了!她害得我们好苦,死也不要见她啊!」说完就跑出去,跑到山窟的崖前把吊桥拉起来。

姑母走到桥边叫道:「侄女啊!请你莫要把桥拉起来,这是你的姑母来了!」

琵达听了说道:「就是因为你来了,所以我才把桥拉起来的!」

“姑母说道:「侄女呀!这也难怪你,我现在实在悔恨以前的错待你们,所以特意来向你们道歉,希望与你们兄妹相会的,如果你实在不要见我,至少也请你告诉你的哥哥说我来了。」

“这时我也走到崖边坐下来,姑母看见我,就向我礼拜,再三地恳求我见她。我暗想:我如果不见她,就不是一个学佛的人了,但是最好我要先让她忏悔忏悔,就对她说道:「我已经与一切的亲戚断绝了关系,特别是与伯父姑母断绝了关系,以前你们给了我们那些痛苦,以后在我修行乞食的时候,你们仍不饶我,又给了我许多痛苦,我是决定与你们断绝关系了!」

“姑母听完,放声大哭,向我顶礼数次,流泪说道:「侄儿啊!你说的话一点也不错,请你宽恕我,我如今是真心真意地来求忏悔了。我心中非常难过,不能舍弃亲族的爱心,所以才来会你们兄妹的。无论如何请你们要接见我,否则我就决定在你们的面前自杀了。」

“我于心不忍,就前去要把吊桥放下来。但是琵达在我的耳边悄悄地细声叫我不要会她,又说了许多不要会她的理由。我说:「通常与破戒的人在一处饮水都要发生障碍,可是现在这回事,与佛法上的所谓破戒无关,我是一个修行人,无论如何是应该会她的!」我就把吊桥放下,等姑母过来,为姑母广说因果之法。

“姑母的心起了彻底的改变,皈依了佛法。从此以后依教修行,成为一个非常好的瑜伽行者,获得了解脱。”

尊者说完以后,希哇俄行者就启禀尊者道:“您老人家在求法依师的时候,对于上师那样的虔诚信从,忍耐受苦;得法以后,在山中那样的精进修行,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来,都不是我们能够做到的!我们都不敢再修这个法了,可是解脱不了烦恼轮回,应该怎样办才好呢?”说完竟大声痛哭起来。

尊者说:“你不要失望,我告诉你,只要你常常想到轮回和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三道众生,缺乏智慧思判力,恒常为苦恼所逼,无由解脱,所以叫做「三恶道」。)的痛苦,那么你的精进心和求法心就会自然生起的,凡是有心的人,听了“因果法”既能相信,一定也能做到像我这样精进修持的,如果对于佛法不能生起极深的信仰,仅了解一些道理,是没有用处的。因为这样就很难不为八风所动,所以学佛,第一要相信因果,那些对因果报应都不相信的人,嘴里虽然谈论些与圣理二量(注:即「圣教量」及「理量」。前者是佛陀的训示,后者是根据理性所推出的结论)相合的空性,可是实际上也不过是说说而已,并没有什么真实的价值。因为空性这件事,非常微妙,难解难信;如果对空性能生起决定的信解,那便一定可体会到空性并不离开因果,即因果而显空性。因此对因果的取舍和去恶行善,一定格外注意,比一般人尤为谨慎,所以一切法的根本就是相信因果,努力行善去恶,这是学佛最要紧的事。

“我最初并不懂得空性,但是对于因果却有坚定的信心;知道自己作了大恶业,将来会堕恶趣,所以心生恐怖,因此对上师的虔诚信服和修行的刻苦精进,都自然而然的办到了。你们也应该同我一样,独自住在山中修持真言乘(即密乘或密宗)。如果能这样做,我保证你们一定能够解脱成就的!”

于是藏顿巴普提惹昨就启禀尊者说道:“上师啊!您一定是大金刚持的化身,为了度众生才化现人世,示现这样一个希有的事迹,否则最少也是无量劫来修行佛道,已经登了不退转地的一个大菩萨!你为了法,不惜身命地去修行,所作所为,处处表现出你是一位非凡的菩萨。像尊者这样的苦行和忍耐,在我们这些凡夫弟子来说,不用说做不到,连想都不敢想!就是想要学,身体也受不了。所以上师您老人家一定是佛菩萨的化身,我们虽然不能像您那样的修行,但是也都知道凡能够见到上师及闻法的众生,都能解脱轮回,这是一定无疑的。能否请您告诉我们,您究竟是那一个佛菩萨的化身?”

尊者答道:“我自己也不知道是谁的化身,最可能的恐怕还是三恶道的化身吧!你们以我为金刚持,当然会得到加持,可是你们以为我是化身,这对于我固然是净信,然而对于法却成了无比的大邪见!这是因为你们对于佛法的伟大果利不了解的缘故。譬如像我原来只是一个普通的凡夫,而且前半生还作了大恶业;为了相信因果业报,决心抛弃了今世的一切,一心修行,现在离开成佛的阶段也可说是不太遥远了。尤其是遇见一位条件具足的上师,能够受到他的摄受。得到真言捷径的心要口诀,和不为言诠所染,澈见本来面目的指示灌顶,依法修持,所以即身成佛是决无疑义的。如果此生只是造作恶业和五无间罪,那么命终以后,一定马上就会堕入无间地狱的,这就是不信因果和没有精进修行的结果。如果由内心的深处,对因果的道理生起坚决的信心,怖畏恶道的苦痛和希求无上的佛果,那么人人都可以和我一样对上师有绝对的虔诚,在修行时有最大的努力和觉证。这是任何人都能够办到的。你所说的什么佛菩萨的化身,完全是因为对密宗未能确切了解。你们应该多读古德们的传记,思维轮回之理,要常常记取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的话去努力修行!我曾不顾名闻和衣食发大勇猛,忍大痛苦,独自住在无人的山中修行,因而获得觉受和证解的功德。希望你们也学我一样去好好修行。”

惹琼说道:“尊者!您的这些事业,实在是希有难得,令人惊叹佩服。可是你所说的都是些可悲可泣的事,现在请您老人家讲一些令人高兴的事好吗?”

尊者说:“令人高兴的事么?那也许是由精进而得来的成果,超度一切人与非人(「非人」,藏文是Mis ma yin,意思是凡非人类的一切精灵。阿修罗及其他的鬼神都统称非人)和弘扬佛法的事迹吧!

惹琼巴问道:“你是先超度人的呢?还是先超度非人的呢?”

尊者说:「起初有许多非人来向我挑战,我就降伏他们,以后又超度了他们。以后又超度了许多人类的徒弟。最后长寿王神女来显示神通向我挑战,我又超度了她。我的教法在非人中,长寿王神女将为继承光大者;在人类中则乌巴顿巴(即冈波巴大师。)将为弘扬光大者。”

色问惹巴就请问尊者道:“尊者!您主要的修行地方是那其贡雪山和曲巴两处,除此之外,您还在其他什么地方修行过呢?”

尊者说:“我修行的地方有尼泊尔的约莫贡惹和六大出名山窟,六小隐名山窟,和六个秘密山窟,连同另外两处一共是二十处山窟。另外尚有四个出名的大山洞,有四个不出名的山洞,还有其他各处山间有缘会的小洞。在这些地方修行的结果,我已经证到“无有可修的法,无有能修的人」的境界。现在我已没有什么可修的了。”

惹琼巴说:“尊者法性尽地的无缘大悲,使我们徒众得到了无颠倒的正见和坚固的信心,我们心中非常的快乐,真是感谢您老人家。现在为了利益未来的众生,可否请您告诉我们外内密各处修行胜地的名称?”

尊者说:“有名的外山窟有六个,就是:
护马白崖窟  明雀只马窟   饮哇著马窟
惹马菩提窟   将潘郎卡窟   著甲多结窟

不著名的内山窟有:
结巴尼马窟  库虚问巴窟  谢普去薪窟
白则多盐窟  则巴刚替窟  琼龙庆给窟

秘密的山洞有六处:
甲照郎卡窟  到碰生给窟  白普麻母窟
来普白马窟  龙哥卢多窟  著甲多结窟

其他二处是:
结普尼马窟  播它郎卡窟

四大著名的山洞是:
雅龙的著巴普  来喜的多肚
亭日的哲借普 的色的真处普

不出名的四个山洞是:
咱地的刚楚窟  绒地的俄萨窟
惹那的则俄窟  古通的播绒窟

在上面说的这些山窟中修行,可以得到顺缘和传承的加持。你们应该到这些地方去修行。”

尊者说完了他的故事,参加法会的会众,对佛法都生起了信仰和厌世出离及慈悲的心,大家都对世间八法极生厌离,虔诚慕乐正法。

尊者的大弟子们,都向尊者发愿:愿意断舍世欲,终生精进修法,作利益众生的事业。天神诸弟子也都发愿维护佛法。世俗的听众中,有很多上根的人,都皈依了尊者作为弟子,如法修行终于成为得证实相境界的瑜伽行者。中根的人,都愿以月计或以年计来专门修法。下根的人,也决定终身不做恶事,常做善业。参与闻法的大众都得到了究竟的利益。



以上是尊者自述的传记,由他的弟子们所记录的。尊者一生的事迹,如果详细叙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是非人的神鬼向尊者的挑战和尊者降伏超度他们的事迹,第二是对诸具有善根大弟子的化度和成功的事迹,第三是对一般弟子及普通世人说法及其他应化的事迹。

第一,关于化度非人的事迹,大致说来:
尊者在红崖谷降伏魔王毕那牙嗄,而说六种忆念上师法。此后尊者依马尔巴上师嘱,赴那其贡修行。在那其贡雪山调伏了许多山神,在当地说了那其去宋法要。次年,尊者往那其雪山中窟,说众所闻名之雪山大歌集。此后又依上师嘱,往芒地德燃山及尼泊尔之约母雪山。继乃回至贡通饮哇崖,说魔母歌集。然后往德燃山惹马菩提窟降伏女神,说降神歌要。又先后往展利虚空窟,及生嗄那森林狮虎窟。调伏人与非人,为数极众。既而尊者返回西藏,常住深山之中,以修行示现而度众生;在西藏贡通某山窟中,说鸽诗集。

第二,尊者化度诸大弟子的事迹,可略述如次:
尊者居白崖金刚窟,广利众生。其时金刚瑜伽母为尊者授记诸弟子之缘起,得空行耳传口授之弟子惹琼巴金刚称特别授记。尊者往贡通普利崖时,遇心子惹琼巴。后来惹琼巴赴印度治病,返后与尊者同住雍普光明窟(此山窟不在所授记之三十个山窟之内,密勒歌集(Mila Grubum)中曾提到)。尊者复于惹马菩提窟遇惹马佛护。于鸭龙著窟为昔已皈依之弟子觉放释迦古那授灌顶及口诀而化度之。于雄打各遇罢打马,于归途中遇色问惹巴,于上喜热遇只贡巴,于冬惹良遇惹巴寂光,于剑龙遇俄踪惹巴;后来又到那其雪山修行,空行母嘱尊者往的色,途中遇当巴甲普。于哥鸟各遇卡琼惹巴,于贡市遇打马纲去。复上行至的色,以神通法降伏那若般琼。下归至白崖金刚窟遇若郡惹巴。时空行母又嘱另往一处所,发现了密洞麻母窟,尊者住了数日,遇一牧羊童子,其名为乐则惹巴,他日后得了大成就。于来普莲花崖遇谢贡惹巴,他以善妙饮食供养尊者。于觉罗成遇惹琼妈,于蒙尼香遇岂惹巴。因此尊者之名传扬十方。又因度母授记,故尊者度可可马国王;自后国王时时供养尊者。旋惹琼巴与谢贡惹巴迎师返那其雪山多念元窟此二山窟不在所授记之三十个山窟之内,密勒歌集中曾提到。次年住郡龙窟。再赴曲巴为长寿女次第演说长寿女王歌集。于亭日遇惹巴多杰自在。后来尊者住在鸭龙著普时,印度的打马菩提前来参见。以此种种因缘尊者名益大显。有一个博学善辩的喇嘛与尊者兴辩,尊者以神通将他折服,说惹琼巴的补歌集。于著普遇梅贡惹巴。于鸭龙遇萨来俄。尊者赴著马托显时,适值惹琼巴自印度回来,尊者去迎接他,说牛角歌及野驴歌。接着又到曲巴,遇达波领贡惹巴。又于亭日吉祥快乐坡遇释迦文佛于悲华经中所授记的大士,心子最胜士夫密行比丘,大菩萨月光童子,为利益众生事业的缘故,投生人世,示医师相,称做抑未达波那结(意为达被无比良医,即冈波巴大师)。

又于曲巴俄马琼住时,化度昔日敌视尊者之罗顿比丘。于结普太阳窟遇折顿吉祥光。诸比丘中,因里果普汝对尊者礼拜的缘故,以致大众也都皈依了正法。

空行母曾授记:尊者之弟子中有二十五人得大成就。其中如心弟子八人;如子弟子十三人;如女弟子四人。其化度之经过,具载于大歌集中。

第三,关于尊者其他应化等事迹。歌传中所记载,与内密诸山窟中,遇诸如心弟子的时间,稍有出入之处。其中有答比丘问及答弟子问等歌颂,与冈波巴同住时说降伏笨教歌颂。于鸭龙有灌顶及开光等歌颂,及咱马谢多与来色歌颂,又说无惧乐死歌。后与惹琼巴赴那其时说降魔歌及除忧歌。后又说让顶郎普歌。后由诸弟子迎请住于鸭龙普著,尊者受惹琼巴请,自说传记。空行狮王佛母为缘助,使印度大成就者当巴桑结与尊者于贡通相遇。在来醒说死法悲钩歌及报母恩歌。对咱马雅等鸭龙人说死别歌。于去俄说顶日那杰雍日歌。于曲巴说人中后世歌,真言问答歌。为了令诸弟子雀跃欢喜,更示现诸神通事迹。

尊者以种种方便转大法轮,以不可思议方便,令无量上、中、下根有缘众生成熟解脱。上根者得大成就,中根者成其道,下根者也发菩提心,行菩萨行。于无根诸人也广播善法种子习气,令得人天快乐。悲心广大与虚空等,光耀佛法如旭日升天;使无量众生,除恶道苦,脱轮回缚;于无量痛苦生死海中,作大救护,为大依怙,其恩德事业诚不可思议也。

尊者经过了无量利生的事业,最后在亭日地方,遇到一位名叫操普博士的行者。操普爱财如命,可是因为他是学者,亭日地方的老百姓很恭敬他;每逢有宴会的时候,总是让他坐在上首。在他见到尊者后,表面上表示恭敬信仰,实际是内怀妒忌。屡次在众人集会之前,故意向尊者提出许多难题,想使尊者当堂出丑,但总未成功。

在木虎年秋季第一日,亭日村民召集了一个大宴会,请尊者坐在最上首,操普博士坐在第二位上。

操普博士在会众之前向尊者顶礼,心里想尊者一定会还他的礼的。但是尊者一向的习惯,除了对上师顶礼之外,决不向任何人顶礼,所以就没有回操普博士的礼。操普博士因而很不平,心中暗想:我这样博学多才的学者,向他这样一个毫无学问的人顶礼,他居然不回礼,高坐上首,昂然不动,真是岂有此理,非要报复一下不可!于是就拿了一本因明的论典,放在尊者的面前说:“请你把这本书逐字讲解,解答疑问,同时发挥所见,并加评述!”

尊者说:“论典的语义,你也许都能逐句讲解,但是真正的意义,是克服世间八法的欲望和降伏我执,以轮回涅槃一味而清净法执。除此之外,那些教人如何问如何答的论辩之学,根本没有什么大用处,所以我没有学过,更是不懂;如果亦曾学过,或是曾经了解过,现在也早已忘记了。

操普博士说:“像你们这样专门修行的人,当然是用这一套话来回答;但是我们讲学理的,依着逻辑的道理来思辩,则你所说的话,全不合佛法的大义。我因为你是一个好人,才向你顶礼的……。”嘴里唠唠叨叨地还在讲。

施主大众听了,大不满意。大家一致说道:“博士!无论你知道多少佛法教理,像你这样的人遍地皆是,塞满了世界都装不满尊者一根毛孔!你还是不要做声,安份的做做我们的上席;想法子去增加你的财产好了,不要再在法会上出丑了!”

他听了勃然大怒,但是怯于众怒难犯,就是大闹一场也无胜算。只得怒气冲冲地硬忍下去。嘴里虽是默默无言,心中却好不懊恼,暗自盘算道:“这一个无知识的密勒日巴,行为疯狂,口说梦话;以虚言妄语来欺骗大众,赚他们的供养,为佛法丢脸!像我这样有学问有声望有财产的博士,在法的一方面看来,大家看我却比狗还不如,真是岂有此理!这非想个办法不可!”

(待续)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