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 由吃的问题想到影响救人的一个方面

EMail 转发 打印 安装苹果智能手机明慧APP 安装安卓智能手机明慧APP
【明慧网二零一一年一月十三日】我是农村青年大法弟子,我发现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吃。农村的农民普遍很穷,一年到头也许都不买一件新衣服,可是对爱吃的东西却很舍得花钱;也有条件好一点的人,买生活用品或应时的衣物专挑便宜的买,可是买吃的却有点大手大脚;城市有钱人更不用说,花钱如流水,爱吃什么、想吃什么买什么。当然这几种情形在大法弟子中也有存在。在这里,我不是反对常人或同修吃好吃的东西,而是突然想到一些事情,悟到一些法理,觉的这个问题是影响救度众生的一个方面,也是不易被同修重视的问题,想与同修切磋。

现今中国大陆的种种邪恶、腐败的现象都是旧势力有意的操控、纵容下发生的,人心不古,为所欲为。而这种对吃狂热的热潮是否也是旧势力有意的安排呢?使人们只重视自己的事情,满足于自己及家人的口腹之欲及自身感受,这一方面使人不去也不想去听、去接触其他真相,更对当今恶党迫害修炼真善忍的未来觉者的滔天罪恶有意的回避,从而麻木着,害怕影响了自己的安逸生活,被旧势力利用的非常顺手。同修中也有这种情况,日常生活中对零食水果的开销很大,这还只是我所知道的农村的现象。那么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大法弟子是否首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这方面的做法,修掉这方面的不足。我们修炼纯正的正念之场能改变人心。

那么怎样做到呢?我个人认为,作为救度众生未来大觉者的大法弟子首先应放下自己的口腹之欲。说来惭愧,我从小家里穷,物质匮乏,后来条件好一点了,嘴也变馋了,花钱也多了,有时看见没吃过的东西能勾起我的食欲,就花钱尝个鲜,满足自己的欲望,我也没觉的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直到家人同修提醒我,“你太执着于吃了,这不符合修炼人的标准,你应该排斥这种欲望,它不是你。”她指的执着是我经常在思想中想好吃的东西。我恍然大悟,如此大的执着怎能带到天上去,我却一直被吃这个执着控制着,没有意识到欲望不是我,我应该分清排斥。后来我头脑中反映好吃的东西的时候就立即排斥这种想法,解体这种欲望,渐渐去除了这个执着,虽然还没有根除,但是已经不那么馋了。

可是,今天家人同修又说我,“……你那么敢花钱!”我听了如当头一棒,因为大法弟子的钱是大法资源,这句话是个多么大的罪名啊!而且我与其他同修比,根本是九牛一毛。(这是心态不对的想法)可是我却必须得承认同修说的对,因为我不能跟别人比,只能跟法对我的要求比,我改!所以今天在集市我没买任何水果和吃的东西。大法弟子的家庭条件越好,应该越能使我们专心致志全力做好三件事,而不是越执着于吃吃喝喝、物质享受。在这里也想提醒条件比较好或花钱比较多的同修,不应因为有钱就放任自己的执着,实实在在的去执着修心性才是我们的根本。长期不重视这方面的问题,等于这方面没有修。

当然情况不同,应对办法也不同,在家人面前我们是修真善忍的好人,在社会上我们与常人的外表也没什么不同,做事不能走极端,是我们应放下口腹之欲的欲望和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和人心。

还有一种情况,我在上一段中也有提到,就是一些同修没什么吃的欲望,是买给家人。有的家庭成员都修炼,但是作为家庭主妇的同修放不下对家人的亲情,经常花钱买吃的,也干扰其他家庭成员修掉此心。例如我家:我家在东北,蔬菜中蒜苔很贵,可是我与姐姐同修最爱吃,可是有一天我与姐姐无意中的话题说了这菜,母亲就在集市上为我们买了一斤蒜苔,我俩当时真的“肉疼”,心疼同样的钱可以多买一些其它蔬菜,可是这是一颗“慈母心”,我们也不能说什么,只是要求自己以后注意修口,少谈修炼之外的话题。

其实家庭中有常人也是一样,你可以该买什么买什么,但是过于陷在亲情中,往往做的事情中就有要修的东西。笔者也想提醒做母亲的同修们,对儿女的情真的很难放,虽难放却不能不放,也许这个执着在另外空间是一堵很厚的墙,也影响自身其它方面的提高和认识,也许还影响着自身空间场众生的得救。可是我看到,很多母亲同修走不出情关的原因在于意识不到自己的情很重,或思想表面知道自己情重,却没从法理上悟到,真正重视起来,导致亲情越发严重,有时影响做好三件事,有时影响自己的心情及正常状态。

也恳请认为自己对家人没什么亲情或眼睛老盯着别人亲情重的同修反思一下自己,也许让自己看到对方的不足恰恰是自己也有这方面的不足或需要提高的地方。

大法弟子修的好,说的话慈悲,发的念纯正,救人的质量高,家庭的环境也好,而这一切还是源于不打折扣的事事用法衡量自己,不用自己的想法观念衡量,不轻视自己认为小小的不足与执着。去执着没有大小,只有自己重视和不重视。在各种场合,在充满七情六欲的人间,我们清亮纯真、不受常人欲望影响,才能目标清晰明确的更好的救度众生。

本文于同修日常生活开销不矛盾,旨在提高心性。请不要在常人及家庭生活中走极端,造成常人的误解,反倒影响做好三件事。本文有很多自己现阶段的观点,定有局限,谨供同修参考、指正。

(c) 1999-2025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