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腊八”

Twitter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一零年一月十八日】腊月,为一年之末的最后一个农历月份,俗称岁尾,又称冰月、寒月,文人墨客多称为嘉平月。

“腊”,起源于我国上古神农时,至今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尔雅》载:“凡年末岁初之交,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腊”本是一种祭礼,商朝将过年直称为“祀”。人们每年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古人称之为“腊”或“蜡”,周朝时“腊”专祭祖先,“蜡”专祭百神。)其中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后来将冬祀称为“腊祭”。因此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将举行冬祭这一天称为“腊日”。腊日当时并不固定哪一天,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但并不吃腊八粥,只是祭祀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人们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并祈求丰收和吉祥。

腊月,为何又叫“嘉平”?原来这里面还有一段神仙故事。

相传周朝末年,在陕西咸阳南关,有一个叫茅濛字初成的人,是东卿茅君盈的高祖。茅濛性情慈悲良善,平日常积德行善,俭朴素净,博学多闻。他预见周朝将越来越衰败,所以从来不到诸侯那里求官做。他常常感慨于人生转眼即逝,要抓住适当的时机处理好自身的事。于是他拜北城鬼谷子为师,跟他学习长生之术和仙丹秘方。

周亡后,他又进入华山,远离尘世静心修炼,修道炼丹,后来乘龙驾云,白日成仙升天。在他成仙之前都城里就流传着一首歌谣:“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嘉平是腊月的一种叫法)。”

后来秦始皇爱好修仙求道,听说这事后,就把腊月改名叫“嘉平”了,所以一直流传到现在。

腊月初八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民谣曰:“腊八,腊八,小孩要炮,姑娘要花。”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了,迎接新的一年。

“腊八粥”的由来与佛教还颇有渊源。相传,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二十九岁那年舍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行。在这六年苦行中,他每日仅食一麻一米,终因饥饿晕倒在摩揭陀国(在今天的印度)人烟荒僻的尼连河边。这时被一个牧羊女看到了,她把自己带的各种杂粮混合在一起,采集了野果,用泉水煮成粥,一口一口地喂,把他救活了。他恢复体力后,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坐了七七四十九天开悟成佛。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即释迦族圣人的意思。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后世的佛教徒为了纪念释迦牟尼的艰苦修行得道和牧羊女的功绩,佛门之中及佛门弟子便在每年的腊八用米和果物煮粥供佛,布施众生。“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或为“成佛节”。这种粥被称为“腊八粥”。后来随着佛教的普及,这个纪念活动传入民间,遂演变为习俗。每到此日,家家户户都要熬上一锅“腊八粥”,不仅大人、孩子要吃,而且还要给家里的牲畜喂上一些;此外,在门上、墙上等地方也要抹上一些。

由于“腊八粥”与佛祖成道有关,相应的还有一些民间流传的美好的故事。

说从前有一个公主要出家修炼,她自己定下腊月初八这一天出家,谁都劝说不住。这个公主平时爱吃粥,这天早晨母后用大黄米、豆子和大枣亲自为她煮粥,皇姑吃了皇家最后一顿饭就出家了。

皇后以为她去几天吃不了苦,就回来了,可是公主一去几年没回来。母后下旨将公主接回来,公主没有回来。皇上又下旨让她回来,她还是没回来。于是,皇上又下令将寺院中最累的活给她干,可是苦累对于公主来说什么也不算。

一年天大旱,皇上又下令将寺院最难最累的活给公主干,于是住持就让公主每天给寺院中所有的花浇一遍水,如浇不完,就要她还俗去。公主每天起早贪黑到山下去提水。几天后河水干了,住持就让她到更远的河里去提水,并告诉她,你如果负不起这个责任,你就回皇宫去吧。

公主心已坚定,想了一个办法,她搭了一个棚子,求老天下雨。她定下午时下雨,如果午时求不到雨,她就与这柴草棚一起焚烧。第二天起大早她就开始求雨,午时已到没有下雨,于是她就将棚子点着,她坐在棚里纹丝不动。这时她头顶上空突然起一块云彩,下起雨来,将火浇灭。

皇后同皇上又下旨让她马上回来,皇后想她想的吃不下饭了,皇上想她想的不能上朝了。公主接到圣旨后,将自己的手剁下一只给母后捎回去,把自己的眼睛挖下一个给父皇捎回去。

皇上与皇后看到这些后,眼泪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同时也为公主高兴,修佛向善的心这么坚定,可以割舍世间的一切。这时,皇上抬起头来向上苍祈祷:还我公主全手、全眼吧。

不知是上苍听错了,还是另存什么天机,还给了公主一千只手和一千只眼。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公主就把这腊八粥流传下来了。

在宋代时,吃腊八粥已经非常盛行。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中写道:“(腊月初八)诸大寺……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南宋人周密着《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寺院除煮腊八粥供佛斋僧外,还送与施主和富贵人家。当时帝王还以此来赐众臣。《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南宋陆游有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

此后朝代,这个风俗相沿不衰,清朝最盛行。《光绪顺天府志》云:“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节日前,宫廷里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食腊八粥,并向各大寺院发放米粮、香谷及果品等,造粥以供僧侣食用,寺院则举行诵经法会,纪念佛祖释迦牟尼。清朝道光皇帝曾作《腊八粥》一诗:“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节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疏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矩。童稚饱腹庆升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煨腊八粥》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合水煮粥,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及白糖、红糖,以作点染。每至腊七,则剥皮涤器终夜烧煮,武火烧开,文火慢煨,直至次日腊八之晨。天明时腊八粥煮好,供佛祭祖后,分馈亲邻。在1949年前的中国,寺院还有煮腊八粥供佛以及送粥给信众的习俗。

《本草纲目》记载,制腊八粥之红枣、白果、苡仁等二十余种原料,皆属食疗药味,而腊八粥则当属药膳之组成。冬季常食这种腊八粥,不仅能驱寒保暖,而且养人补体,延年益寿。

“腊八粥,吃不完,吃了腊八粥便丰收”,人们虔诚的将腊八粥供奉于神佛,并祈求得到神佛保佑。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