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泗水邮报》:用绘画寻求正义
《泗水邮报》(Surabaya Post)的标题是“用绘画寻求正义”。文章说,正义不仅可以通过法律寻求,也可以通过任何人都想像得出的另外一种方式获得:7位艺术家、法轮功修炼者通过他们在画布上表现艺术感觉的方式寻求正义。
该画展的主题为“坚忍不屈的精神”,目前在全世界各地展出。画展告诉人们关于什么是修炼,法轮功修炼者受到的迫害,以及他们追求公理正义的努力。
这些画看起来非常真实,活生生的反映出了正在发生的事情。因为有些是关于画家曾经亲身经历的迫害,有一位画家现在还仍在狱中。
展出的画里有19幅是描绘江泽民政权野蛮迫害法轮功修炼者的迫害方法的。例如,卫星的一幅“Fired Human”描绘了中国警察用烧红的烙铁和香烟灼烧人身体来迫害法轮功学员。
另一幅“Immortal”描绘了自1992年李洪志大师第一次传授法轮功后的成千的学员们,后来却因为野蛮政权的镇压而成为受害者。
法轮功修炼者Andhy Yozari说,这个在世界范围开展的活动是为了讲清法轮功真象的一个方法。他说,“直到现在,我的朋友仍在中国受到绑架,被关在监狱。而我们做的仅仅是通过修炼提高自己的品质”。他说,光是在泗水就有几百个法轮功修炼者和10个炼功点。
* 《罗盘报》:画中的中国悲剧
《罗盘报》(Kompas)以“画中的中国悲剧”为标题,文章指出,野蛮的悲剧割伤了我们的心,在中国的悲剧是人类历史中黑暗的一页。记录在写实主义绘画上的黑色历史现在正在泗水市卡里-隆库街的泗水大学国际村大楼内展示。
这些画大部分描绘法轮功修炼者遭受的迫害。这些画只是反映了那个竹幕国家发生的悲剧之冰山一角。
一幅名为“对女学员的迫害”,用水彩在纸上画的,真实的表现了警察迫害法轮功时的野蛮和邪恶。不仅限于女性,这些中国艺术作品中也反映了男性修炼者被迫害的事情。
王子平用视觉语言表现在其画中的是一幅名为“坚如磐石的勇气”的水彩画,虽然面对酷刑折磨,一个修炼者看起来被赋予了那样非凡的勇气。
王子平的另一幅“中国的悲剧”是描绘人性的艺术品,也是感人心肺。画中表现一位年轻的妇女陷在深深的悲哀中,为在洗脑中心被迫害死的丈夫哭泣着。
印尼法轮大法协会副会长陈婉媛女士表示:对法轮功修炼者的迫害是不能接受的。在泗水举办中国艺术家的画展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关注。她说,“这些画已在全世界展出,包括印尼。在泗水举办之后,我们还计划在三宝垄、巴里、棉兰和巴丹举办。”
在表现野蛮和恶果的展画旁边,有一幅油画名叫“金莲”。沈达奇的这幅画告诉我们,金色象征永恒,莲花象征纯真。这件艺术作品是根据一个真实故事创作的:一位母亲和她的幼儿,因为勇敢的坚持对纯真的信仰,而被害致死。
如果说法轮功修炼者在他们的祖国面临中国政府当局野蛮迫害的威胁的话,印尼政府反而给予了他们自由。
陈婉媛女士说,“法轮功于2002年在印度尼西亚开始普及”。她表示,起源于中国的法轮功已经普及到全世界,亚洲大陆、欧洲、美洲和澳洲七十多个国家,包括印尼。她说,“虽然被迫害,中国的法轮功修炼者仍然坚持他们的信仰,因为法轮功相信神,而共产党政权是反对神的”。
* 《爪哇邮报》:画布上呐喊的心声
《爪哇邮报》(Jawa Post)报道说,这幅画的题目是“永生”,上面画了大约100多张面孔,在彩虹和白云之上,都面带微笑。可是在天堂下面的地上仍有无数的修炼人还在遭受迫害。
姚钟其是这些画家之一,这幅画是35幅画之一,于昨日在苏拉巴亚(泗水)的泗水大学国际村展出。画展的主题是“坚忍不屈的精神”。13位画家都是法轮功修炼者,法轮功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修炼方法。
画展委员会的Andhy Yozari说,可惜在199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禁止了法轮功,修炼者被抓及被迫害。在13位画家中有4位画家曾经被中国警察逮捕和迫害,3位已经被释放,还有一位仍在狱中。
毫不奇怪,这些画很多是描述法轮功修炼者被迫害的悲惨故事的,可是也有许多画是关于一个人怎样修炼圆满的。
例如,在“In Harmony”的画中,陈小平(Michele Chen)画了一个人在打坐炼神通加持法时在她头上出现的莲花。陈小姐是中国画家,现居住在加拿大,画中的人物就是她的自画像。
* 《太阳报》:维护法轮功绘画展
《太阳报》(Surya)也同时提到,这不是一个平常的画展,而是针对中国政府一向以来对法轮功所作的造谣诬蔑,法轮功学员为了维护法轮功而作的阐释。
法轮功学员哈多诺先生对太阳报说,中国政府(中共江氏集团)迫害法轮功,法轮功修炼者被关進监狱,被酷刑折磨。现在这迫害的真象被展现在一张张的油画上,放在卡立垄古街旁的泗水大学国际村展览。细细观察陈小平题为“光明与黑暗的选择”,画中描述的对法轮功修炼者的残酷迫害,是作为一个高压手段,强迫他们放弃对真善忍的信仰。
他说,“我们其实就是想讲清真象,向世界展示我们是好人。”
English Version: http://www.clearwisdom.net/emh/articles/2004/12/23/55858.html